產經 > 消費品

汽車業進一步開放 "鯰魚效應"攪動國產品牌

中国财富网
2018-04-11 15:36

已收藏

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鼇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今年中國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並儘快放寬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

多位分析人士向中國財富網表示,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和放寬汽車業外資股比限制,短期來看會對國產自主品牌帶來一定影響,但衝擊不會太大。並且,此舉有利於汽車行業引進外部競爭,提升自主品牌的競爭力。同時,降低進口關稅將使消費者某種程度上直接獲益。

以汽車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為例,1994年出臺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規定,中外合資汽車生產企業中,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於50%。同時規定,“外國企業同一類整車產品不得在中國建立兩家以上合資合作企業”。這兩項限定政策,在2004年版和2009年版汽車產業政策中得以延續。

當前,外資車企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已是普遍現象。中外合資車企基本是按50:50的持股比例。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對中國財富網表示,放寬外資車企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比限制,從利潤分成角度看,可能會對國有汽車企業產生一定影響。有業內人士也指出,放寬外資股比限制,對那些高度依賴外資品牌產生利潤的車企衝擊較大。外資車企或將在華獨資建廠,在吸收中方的股份之後,中方車企的收益自然就會降低。

“不過,由於很多合資企業均簽有長期合作協定,有的甚至長達二三十年,因此這一影響將是逐步的。”紀雪洪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接受中國財富網採訪時認為,放寬合資車企中的外資股比限制,對外資汽車企業是利好。但與此同時,中國本身汽車行業也具備了擴大開放的條件,國產品牌不至於受到嚴重衝擊。

他舉例稱,去年中國汽車產量為2800萬輛,銷量為2900多萬輛;而同期美國汽車產量為1700多萬輛。雙方在汽車產量規模上存在明顯差距,中國汽車產業有條件去擴大開放。並且在他看來,擴大開放可以引進競爭壓力,倒逼國產汽車企業和機構優化內部管理體制,提升競爭力。

在進口關稅方面,自中國加入WTO後,汽車進口關稅曾多次下調。目前,中國針對進口汽車徵收的關稅稅率為25%。這也是乘用車最惠國平均稅率。除此之外,進口汽車還需向海關繳納17%的增值稅和1%-40%的消費稅等。

與國際上橫向對比,日本汽車進口實行零關稅,美國是2.5%,韓國是8%,歐盟是10%,印度達到60%。梅新育表示,25%的進口關稅稅率,是針對整車企業而言,這一水準還是比較高的。而中國對汽車進口零部件的關稅稅率則比較低。

根據中汽協的統計,2017年中國汽車累計銷量為2887.9萬輛,汽車整車進口量僅為124.7萬輛。進口車市場與國內汽車市場相比,規模相對較小。而隨著未來關稅降低,進口汽車價格下調,國內汽車市場大概率將受到一定影響。

一位汽車業從業者對中國財富網稱,降低關稅對消費者而言是件好事。但要注意的是,目前進口車大部分價格均在50萬元以上,尤其美國和歐洲進口汽車。因此,雖然進口車可能會降價,但按照性價比來說,價格也不會很便宜。受影響更大的是平行進口車,也就是未經品牌廠商授權,貿易商從海外市場購買並引入中國市場進行銷售的汽車。

在紀雪洪看來,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對國產品牌衝擊有限。一方面,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已比較充分,產能整體而言相對過剩,汽車價格這幾年來也呈下降趨勢;同時國產汽車的品質在上升,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大部分自主品牌價格是在20萬元以下,而進口汽車有物流成本和關稅。因此在這一檔上,國產汽車仍然具有價格競爭力。”他說道。

紀雪洪預測,在中國市場,未來外資汽車品牌可能會占到較大份額,比如說到50%以上。但不同車型情況會不同,在商用車領域,國產汽車品牌也保有優勢;中高檔乘用車方面則是外資車企更具競爭力。

梅新育也表示,過去設定較高的整車進口關稅,是希望限制外國整車進口,另外引導外資車企在中國設廠生產。而當前國內汽車工業基礎設施良好、配套齊全,不需要高關稅,外資車企就願意來中國生產。另外,國產汽車企業在長期政策保護下有不思進取的現象,現在通過引進競爭有助於改善這種情況。

除了對傳統汽車行業的影響,降低進口關稅和放寬外資股比限制,新能源汽車領域或也將迎來變局。

對新能源汽車而言,目前中國水準並不次於外資車企,某些方面還領先。紀雪洪分析稱,如果降低進口關稅,價格上可能會帶來衝擊。但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是利好,有利於優勝劣汰,有助於中國自主新能源品牌快速成長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由於擔心技術外泄而堅持獨資在華設廠的特斯拉,在持股比例限制放寬之後,特斯拉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計畫或會提速。公開信息顯示,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就設廠事宜在進行溝通,不過尚未獲得實質性進展。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