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區域

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東風 香港創科正蓄勢待發

中国财富网
2018-09-14 14:38

已收藏


自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後,無數人正在密切關注規劃的出臺和落地。香港作為大灣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正在等待再次騰飛的這一新機遇。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項核心任務。據廣東省社科院有關研究報告顯示,大灣區內目前有超過1.89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每年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56%。在港人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無疑是一次歷史性機遇,如果能在這次機遇中把握住中央惠港科技政策的“東風”,必將會為香港創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提供廣闊空間。

四大因素困擾香港創科發展

去年在香港舉辦的一場活動上,騰訊CEO馬化騰曾在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面前批評香港的創科發展。一年後,當兩人在廣州的一場論壇上再次同台時,馬化騰向林鄭月娥解釋說,他認為香港有很多好牌,批評是擔心香港在發展中出錯了牌,浪費了這些良好的基礎。

在很多人看來,過去數年,香港在扶持創科和創業上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香港的創科和創業環境也有了顯著的提升。然而,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創科香港基金會今年發佈的《創科發展,人才先行——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人才發展策略建議》指出,目前香港發展創科面臨著不少挑戰。

首先,創科行業求才若渴,但創科人才供應(數量、能力)難以與之匹配。數量上的人才缺口主要體現在針對初中級技術崗位的、訓練有素的技術員工;同時,創業團隊也很難招到香港本地的高級工程師及技術綜合能力強的“全端工程師”——以致不少初創公司反映“很難在香港搭建完整的技術團隊”。

其次,能力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在於香港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香港學生的學術表現雖好,但由於缺乏產業接觸和實操經驗,大部分畢業生對實際的業務場景瞭解甚少,需要創業企業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實戰培訓才能勝任工作;同時,畢業生通常只擅長某一個細分科技領域,而創業公司出於減少用人成本的考慮,更傾向於招募“一職多能”的人選。

再者,香港創科行業發展空間小、薪資低,難以吸引並留住優質人才。香港的優等學生仍普遍集中在金融、醫學、法律等行業,理工科專業學生生源品質欠優,且畢業後轉行普遍。原因主要在於擇業與職業發展空間有限且薪酬及期權競爭力低,無論是與香港其他崗位比,還是與內地/矽谷同級別的技術崗位比,香港技術人才的薪酬水準都處於低位。

另外,香港的科技創業團隊技術能力強但商業能力弱,導致產品的技術含量雖高,但商業拓展表現平平。香港創業團隊以理工背景為主,商業常識與技能亟待提高,特別是商業洽談及溝通技巧、商務拓展與資源對接、視野拓展、內地拓展。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日前在出席首期“X-PLAN”創科超人團畢業路演暨大灣區創科人才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香港有不少很好的大學,大學裡也都有很好的跟創新科技相關的課程,但把學生培養出來後,如何讓他們學以致用、人盡其才,是長期困擾香港創科發展的問題。

大灣區或助力香港吸引人才

如何解決上述困擾香港創科已久的問題?香港人將目光投射到了即將到來的粵港澳大灣區上。

林鄭月娥在上述活動中表示,未來,香港不單能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應該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一個彙聚各界人才的中心,使香港成為推動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

為了扶持香港創科,中央出臺了多項措施。據林鄭月娥介紹,這些措施包括讓香港的科研機構、大學能直接申請中央科技研發基金的項目,讓中央科研資金能夠“過河”等。此外,她還指出,中央科技部有望在本月內將與香港創科局簽訂全方位的合作安排;中科院同意在香港成立分屬機構,並將兩個重要的研究所落戶香港;在香港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兩院院士聯盟等。

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科技創業平臺主席沈南鵬則指出,香港目前創科基礎相對內地仍然比較薄弱,而從打造創科生態角度來看,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解決了人才問題,自然就會有科技綜合能力和更新的創業商業模式誕生,香港就能夠在科技創業中做出自己的特色來,並且在產業上有所突破。尤其是香港處於大灣區規劃中的一部分,是大灣區中獨特而重要的一員,能夠讓人才得到充分的發展、融合,整體的創新能力會大大釋放出來。

“大灣區的建設,有望能夠為區域內的城市吸引到全球最頂尖的科研人才和最有經驗的科技創業家。對於香港來說,這些人才能夠優化我們的人才庫,也可以帶動本地人才的提升。”香港數碼港董事局主席林家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數碼港自身實踐情況來看,很多成功的科學團隊都是混合團隊,包括有理想抱負的香港青年、熟悉內地市場的內地精英,以及精通技術的外國專才。“在跟內地和外國人才協作的時候,本港人才才能夠得到自我提升。反過來其實香港也是全球包容性、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地區,這也是香港未來在大灣區中吸引人才的一個優勢。”

然而,長期以來,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有限的科技技術載體等因素,卻限制了香港留住創科人才的“能力”。從內地赴港創業的錢方QF Pay創始人兼CEO李英豪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最初他在香港創業的時候,僅是租一個週末使用的小辦公室就要兩千多塊錢,去銅鑼灣一個普通的餐館吃飯人均下來要100多塊港幣,加上其他開支,讓創業者難以承受。

“全球各地來香港的人,包括本地人,要在香港創業,如果各種開支、房租、稅務不能有很好的資金支持或者優惠,我相信是挺難的。”李英豪指出,在內地很多城市已經在做人才公寓的配套,香港其實也可以跟進。“其實現在香港創業環境已經好了很多,例如有很多孵化計畫等,但我更希望在創業時,能讓大家有基本溫飽的保障,解決一些家庭問題,會讓很多創業者無後顧之憂。”

為了吸引更多創科人才赴港,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也出臺了不少新措施。例如科技專才培育計畫、科技人才入境計畫、優化實習研究員計畫以及為本地學生提供研究課程自主、研究院宿舍等措施。在配套方面,還推出了包括青年共用空間計畫、為香港科學園投入100億港元用於人才培訓及人才公寓建設等。

香港“超級連絡人”角色更重

同時,在港人眼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概念的提出,香港作為“超級連絡人”的角色和作用將會越發重要。

林家禮指出,以數碼港為例,他們聚集了許多來自內地的科技精英,非常熟悉內地市場。在創業過程中,他們能夠幫助香港的創業公司打入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內地市場。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聚集各國人才的城市,香港也可以成為內地創業公司進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跳板。“打個簡單的比方,外國的科技公司來到香港,就等於進入了大灣區、進入了內地市場。而內地的科技公司可以通過香港,做東南亞、全球的業務。”

目前,香港著力于金融科技、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智慧城市和生物科技四大領域的創科發展。在港人眼裡,香港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等角色,無疑是未來他們在大灣區中不可忽視的競爭優勢。

“事實上,香港在很多基礎建設方面是領先全球的,在通訊、互聯網、金融科技等領域都可以去推動整個大灣區的創新科技發展。”林家禮說,香港可以憑藉自身在這些領域的積累,幫助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數字大灣區”。尤其在金融科技方面,香港過去兩年已經和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合作和交流。未來要解決大灣區的融會貫通,一定要依靠數字手段,香港在其中會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

林家禮還指出,下一步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合作和分工能夠更加明確,而通過初創企業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於大灣區的“智慧城市建設”進程,包括推動跨境創業等工作。

諸多措施推動香港創科融入大灣區

為了幫助香港創科團隊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各界已經出手了。

近期,香港特區政府針對創科發佈了人才需求清單。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份清單精准對位元地引進香港極需的高層次人才來港,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各國工程院或科學院院士、突破性專利發明人等,並有效發揮其“磁石效應”,吸引彙聚更多人才、資本、科技資源;對正處在發展關鍵期、發展勢頭良好、亟需引進人才的全港範圍的創科企業,根據其實際需要,每年給予一定數量的人才引進配額,用快速通道加快人才引進速度,以滿足初創企業快速發展需要。

創科香港基金會在上述《建議》中指出,為了解決香港創科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未來應當加強學校與產業屆的夥伴關係。通過知識講座、就業教育、業界導師計畫、實習計畫、聯合研究等機制,使學生更好地瞭解產業和技術前沿趨勢,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要鼓勵創業孵化平臺等社會機構為科創團隊提供更多彌補其商業能力短板、助力其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能力建設和資源對接支援。

據林家禮介紹,香港數碼港在鼓勵園區內創業團隊跟大灣區其他城市交流和合作方面也做了不少事情。首先,借助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珠海、澳門等城市的合作安排專案,讓園區內的創業團隊能更多跟區域內其他創業者交流合作。“包括可以讓大灣區裡的團隊聯手創業,讓區域內的企業可以聯手經營,發展得好的話可以聯手上市,還能夠聯手一起進軍國際市場。”

其次,數碼港還成立了數碼港投資者網路,超過100位元來自不同類別的投資者,包括50多個創投基金、私募基金和天使投資者等,來自內地、海外和香港本土,可以幫助香港的初創企業打入內地市場。而數碼港自己成立的創業投資基金,也能夠跟專業的機構投資者聯手投資,幫助這些初創企業更好地發展。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