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作為湄公河流域最大經濟體,一貫支援和推進地區經濟合作。2012年,泰國較早提出“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可持續發展倡議”,中國政府給予積極回應。2014年11月14日,李克強總理在第1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瀾湄對話合作機制”,得到了湄公河流域國家熱烈回應。2016年3月23日,“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正式宣告“瀾湄組織”成立,成為新型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疊加的新嘗試及南南合作的新實踐,即共築“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2018年1月10日,“瀾湄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推動“瀾湄合作”由培育期邁入成長期,戰略升級“3+5+X合作框架”。2018年8月24日,“中泰貿易暢通工作組機制”成立並召開首次會議。中泰經貿合作作為“瀾湄合作”有機構成,三年來,兩國政治互信增強,經貿合作卓有成效,惠及雙方民眾,成為地區合作新典範。
一、“瀾湄合作”背景下中泰雙邊經貿合作發展的新成效與新特徵
(一)貿易總量增擴與比重提升
泰國是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貿易合作的最重要夥伴之一。據中國海關總署(GACC)資料:2015—2017年,中泰雙邊貿易合作駛入“快車道”,2015年,雙邊貿易額為754.60億美元,其中,中國自泰國進口額為371.69億美元,對泰國出口額為382.91億美元,泰國逆差額為11.22億美元。2016年,雙邊貿易增速放緩,僅為0.34%。2017年,雙邊貿易額增至805.87億美元,增長6.07%,其中,中國自泰國進口額為418.06億美元,增長8.30%,對泰國出口額為387.81億美元,增長4.30%,泰國順差金額為30.25億美元,增長124.15%;但據泰國海關總署(CDT)統計,泰國對華貿易逆差高達153.43億美元。2018年1-6月,雙邊貿易額達430.36億美元,增長14.10%,發展態勢穩中向好,後勁十足。隨著雙邊貿易總量持續攀升,中泰兩國在彼此外貿中的地位及關聯度增強。2015年,泰國在中國外貿中占比3.05%;2017年,升至3.23%,排名第12位,泰國在中國與東盟貿易合作中位居第三,占比15.59%,僅次於越南(23.71%)和馬來西亞(18.60%),泰國約占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貿易總額35.75%,位居第二,僅次於越南(54.34%)。2015年,中國在泰國外貿中占比15.56%,2017年,升至16.06%,蟬聯首位;2015年,中國在泰國出口中占比11.05%,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2017年,中國首次躍居榜首,占比12.44%;2015—2017年,中國連續三年穩居泰國進口榜首,占比基本維持在20%左右(參見表1)。
(二)貿易結構優化與合作層次升級
中泰雙邊貿易合作商品種類豐富、結構優化、層次提升、互補性增強。以HS(2017)六位制為基準:2015年中國對泰國出口商品共2622種,金額超1億美元為43種,2017年增至2659種、52種;2015年中國自泰國進口商品共2178種,金額超1億美元為63種,2017年增至4259種、68種。泰國海關總署(CDT):中國自泰國進口貿易主要包括: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塑膠橡膠等,初級產品占比由2015年的63.05%降至2017年的60.90%,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比由2015年的9.88%升至2017年的10.81%;中國對泰國出口貿易主要包括:機電產品、礦產品、賤金屬及其製品等,各類產品占比平穩,初級產品占比微升。中國對泰國貿易結合度指數(TCD)由2015年的1.38升至2017年的1.47;泰國對中國貿易結合度指數(TCD)由2015年的1.09升至2017年的1.16。
(三)投資提質升級與工程項目務實推進
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2015年,泰國吸引國際直接投資(FDI)總額為960.77億泰銖,其中,中國投資123.82億泰銖,占比12.89%,位居第四位,僅次於日本(29.74%)、新加坡(17.85%)、印尼(16.38%)。2016年,中國投資飆漲92.84%。2017年,泰國吸引FDI總額為2826.96億泰銖,其中,中國投資275.14億泰銖,增長15.43%,略高於泰國全國外資增速(12.30%),中國在泰國吸引外資中占比9.37%,僅次於日本(47.05%)、新加坡(14.28%)。2018年4月18日,中泰簽署首批瀾湄合作專項基金,包括跨境經濟特區聯合發展、貿易和物流邊境設施升級改造、瀾湄商務論壇、次區域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等。中泰鐵路合作專案一期工程於2017年12月21日正式開工,造價約1794億泰銖,預期2021年底通車,作為泰方首條標準高速鐵路,對改善國內交通運輸條件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必將提升兩國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加速泛亞鐵路進程,深化地區融合發展。
(四)旅遊持續升溫與人文交流互動頻繁
中泰人文交往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瀾湄合作”背景下,“中泰一家親”再上新臺階,雙方在旅遊、教育、文化、宗教等交流頻繁、成果豐碩,成為兩國關係發展的“潤滑劑”。泰國已成為中國居民海外出遊首選,中國為泰國接待國際遊客數量和收入第一來源。泰國旅遊局(TAT):2015年,泰國接待國際遊客2990萬人次,中國遊客793.48萬人次;2017年,接待國際遊客3500萬人次,增長8.77%,旅遊收入1.82萬億泰銖(約3660億人民幣),中國遊客980萬人次,增長11.97%,來自中國遊客收入5200億泰銖(約1046億人民幣);2018年1—6月,接待國際遊客1948萬人次,中國遊客引領榜首,為593萬人次,來自中國遊客收入3190億泰銖。截至2018年6月30日,在華的泰籍留學生達2.7萬名,泰國已成為中國第三大留學生來源國;在泰的中國留學生達3.7萬名;在泰設有孔子學院15所、孔子課堂20個,約有1700名中國漢語教育志願者服務。2017年12月17日,瀾湄國際職業學院在瑞麗破土動工,將增進“瀾湄組織”六國在教育、文化、產業等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五)國家戰略良性對接與國際產能合作縱深發展
《瀾湄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為中泰國際產能合作發展注入新動能。泰國政府的“東部經濟走廊計畫”(EEC)及“泰國4.0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瀾湄合作”高度契合、緊密相連、相得益彰。利用“瀾湄組織”合作機制,立足彼此優勢稟賦,務實推進產能合作,強化清潔能源、數字經濟、共用經濟交流。國際產業園項目作為深化產能合作的新載體、新模式。泰中(羅勇)工業園是中國商務部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窪地”效應凸顯,園區建設與招商引資增速提質,入駐企業達100多家,實現工業總值超100億美元,提供就業崗位超3萬人次,2015—2017年,新增入園企業40多家,實現工業總值60億美元。中泰(崇左)產業園已與泰方國內六個園區結成“兩國多園”連袂發展格局,入駐企業達90多家,工業產值突破百億元。
二、中泰雙邊經貿合作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治互信不足,合作共識有待提升
中泰兩國建交40餘年來,總體平穩友好,政治戰略互信,高層互訪頻繁,民間往來密切。但近年來雙邊經貿合作磕磕絆絆、並非一帆風順,泰方國內政治因素干擾而屢遭波折,互信不足、不深、不穩。中泰合作旗艦項目——中泰鐵路項目歷經波折,反復變更,暫緩擱置,以致挫傷信心、延緩進程、損害利益。泰國政界與民眾對中泰關係及“瀾湄合作”雜音不斷,中資項目常淪為泰朝野爭執的“替罪羊”、“犧牲品”,國內民粹主義抬頭,對中資項目偏執、猜忌、擔憂,域外國家更是施以利益引誘,生事攪局,使泰政府對華政策朝令夕改,左右搖擺,跌宕起伏。“瀾湄合作”框架下,中泰兩國政府亟需秉持合作理念,高瞻遠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攜手做大合作“蛋糕”,實現“1+1>2”的雙贏與多贏格局。
(二)貿易壁壘增加,自由與便利化受阻
三年來,儘管雙邊貿易合作突飛猛進,但尚未達到兩國高層預定的1000億美元目標,2017年,中泰雙邊貿易增速為中國與瀾湄國家合作中最低。在雙邊貿易中仍存在著商品種類單一、大宗產品比重偏高,附加值低,競爭性突出、產業內貿易合作不足等問題。隨著CAFTA“升級版”深化,中泰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雖有改觀,但仍尚存諸多貿易藩籬,如對少數敏感性商品保留較高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檢驗標準不一,通關不順暢,制約貿易合作潛力挖掘。2018年,泰國海關署出臺提高自中國進口商品通關審查要求,人為性抬升合作門檻;另外,中國對泰國部分農產品也保留較高關稅及進口許可證制度等,如中國對新鮮水果進口種類限制。貿易保護主義藩籬阻礙貿易合作深化與升級。
(三)投資規模低迷徘徊,合作進程坎坷
自2015年以來中國對泰國投資合作增量提質,但總量與比重頗為有限,2017年,中國投資尚不足10億美元(約8.82億美元),與雄居首位的日本(約42.66億美元)相差甚遠,遜於同期中國對緬甸(13.95億美元)、越南(14.10億美元)、柬埔寨(14.31億美元)等投資。2018年,中國政府擬提供100億美元信貸額度資金以支援瀾湄地區基建設施專案建設,柬埔寨、老撾和緬甸熱忱參與專項基金項目申報,較早簽署雙邊協議,但泰方政府熱情不高,主動性弱,瞻前顧後,顧慮重重,舉棋不定。中泰鐵路歷經波折,變卦加碼,頻繁推延,削弱信心,延緩進程,耗蝕成效。湄公河流域五國中,泰國綜合實力、工業經濟基礎中等偏上,中泰兩國資源稟賦與產業結構互補性強,交集多,產能合作空間廣,潛力大。
(四)基礎設施不完善,互補優勢弱化
泰國國內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匱乏,維護升級有限。中泰兩國海陸不相接,互聯互通軟硬體基礎薄弱,缺乏高速鐵路貫通,在“高鐵時代”的今天,泰方國內鐵路仍為傳統窄軌,運力小、行速慢;公路運輸運量小、費用高,泰國陸路運輸貨物出口中國須經越南、老撾國內公路轉關入境(R3A、R3B、R3E、R3W等),距離遙遠,路況不佳,運輸不便,運費偏高;海洋運輸距離遠、耗時長,削弱雙邊經貿合作優勢潛能。與鄰國越南對比其劣勢難掩凸顯,中越兩國海陸相連,2017年首開“中越國際班列”,經貿合作“高歌猛進”(2017年中越貿易增速高達24.65%),給泰方擬增擴對華出口構成替代與競爭。
三、“瀾湄合作”背景下深化中泰雙邊經貿合作發展的建議
(一)增進高層政治對話,鞏固戰略互信
新時期,“瀾湄合作”成為中泰雙邊經貿合作發展新平臺,順應潮流、把握機遇、利用新機制務實推進雙邊經貿合作全面發展與戰略升級。堅持“領導人引領、全方位覆蓋、各部門參與”的構架,弘揚政治互信與民間友好傳統,增進高層互訪,加深戰略互信,相向而行,促進地方及相關部門對話交流,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推動兩國地方優勢產業對接融合,如中泰(崇左)產業園立足雙方糖業優勢而建立。中方亟需密切關注泰方“東部經濟走廊”、“泰國4.0”、“南部經濟走廊”等國家戰略動態與趨勢,做好政策對接,重視專案的環保性、可持續性、互利共贏性及企業社會責任,做實宣傳與解釋工作,主動與地方媒介溝通,提高透明度與資訊披露,增擴民眾知曉度,重視社會輿情,多對話,少猜忌,紮根基層,惠及當地,分享紅利,營造和諧氛圍,保障經貿合作全面、有序、順暢推進。
(二)優化經貿環境,推進合作升級戰略
對泰方而言,提振貿易規模尤其擴大對華出口意義深遠,囿於雙方統計口徑差異,泰方一直偏執自身逆差增擴、利益弱化。鑒於此,亟需加強兩國經貿部門對話與協調,落實高層協議,促進政策對接與產業融合,削減關稅及非關稅貿易壁壘,提高通關效率,減低行政費用,推進兩國產品互認體系和“單一窗口”口岸通關模式,適時啟動新一輪自貿談判,提升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打造中泰經貿合作“升級版”。發揮政府引導與服務功能,適度增擴自泰方優勢產品進口,扭轉貿易失衡,立足資源稟賦,利用互補優勢,深化全產業鏈合作,鼓勵產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打造區域製造與配送中心,攜手開發協力廠商市場及世界市場。
(三)深化產能合作,打造區域產業價值鏈
英國The Economist《中國海外投資指數2017》:泰國在中國海外投資由2015年的38位躍升至2017年的18位,居東盟第3位,僅次於新加坡、馬來西亞。世界銀行Doing Business 2018:泰經商環境在世界190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26位,居湄公河流域五國之首,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列居第68位、135位、141位、171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2018)》:泰國家風險總體評價指標在5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26位,在湄公河流域五國中位居首位,老撾、柬埔寨、越南、緬甸列居第31位、36位、39位、40位。中泰投資合作根基實、領域廣、交集多、潛力大、輻射廣、前景好。參照《瀾湄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創設產能合作基金,建立項目庫,明晰階段性擬建專案清單,組建諮詢與評審機構,完善專案甄別與篩選機制,推進專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拓寬領域,提升層次,打造國際產業集聚示範區,利用中方綜合實力與產能優勢助推其在地區及全球價值鏈中地位升級,“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四)完善基礎設施,構築區域互聯互通網路
中泰兩國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滯後與不完善成為了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發展的“瓶頸”。在“瀾湄合作”新框架下,依據《瀾湄國家互聯互通規劃》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充分利用“絲路基金”、“亞投行”和“瀾湄合作專項基金”等促進泰方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有序推進中泰鐵路專案,完善“硬聯通”;加速中老鐵路進程,樹立地區示範效應及標杆作用,統籌泰老鐵路、高速公路的零對接與升級規劃,構築區域互聯互通網路體系,打通“瀾湄合作經濟走廊”。促進中泰及中南半島地區資訊技術對接合作,推進“互聯網+”戰略,助力發展跨境電商,構築地區資訊共用平臺,加速完善“網上絲路”合作。
(五)增進民間交流,夯實社會民意根基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瀾湄合作”之源泉與生命力在於人民。發揮政府引導與服務功能,鼓勵民間力量協同參與,豐富“瀾湄周”內涵,提升“瀾湄意識”及身份認同。互辦國家友好年、文化節,創新地方及特色產業博覽會,推廣友好城市,密切民眾交往,增強青年人交往。設立“瀾湄獎學金”,增擴與合理分配泰方來華留學、訪學、培訓、參觀規模,加深泰國人民對華認知、認同與信任;出臺配套優惠政策,鼓勵國內教育、科研、商會、文藝、醫療、宗教、非政府組織及個人“走出去”,彙集力量,博採眾長,相輔相成,構築多領域、多層次、多主體的交融體系,夯實兩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社會民意根基。
“瀾湄合作”作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點區域和新試點,翻開了次區域經濟合作新篇章,中泰雙邊經貿合作發展再次迎來了戰略機遇期和區域新平臺。中泰兩國政府將繼續秉持傳統友好政策,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發展理念,統籌頂層設計,夯實合作根基,完善“五通”建設,拓展領域,提升層次,豐富內涵,實現互利共贏,共築“中泰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頗欽·蓬拉軍、李冰.“一帶一路”與中泰關係[J].南開學報,2018(1):151-158.
[2]鄧洲.泰國產業競爭力現狀及中國與泰國貿易拓展潛力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7(4):49-56.
[3]邢莘.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下的中泰經貿合作探討[J].對外經貿實務,2015(5):31-33.
[4]餘海秋.中泰戰略合作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當代世界,2017(9):62-65.
[5]周方冶.“一帶一路”建設與中泰戰略合作:機遇、挑戰與建議[J].南洋問題研究,2018(1):67-78.
[6]許培源、劉雅芳.中泰經濟關係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亞太經濟,2017(5):23-30.
本文刊於《對外經貿實務》2018年10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