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通訊:中歐班列助力德國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

柏林
2019-05-14 12:32

已收藏


新華社柏林5月14日電通訊:中歐班列助力德國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

新華社記者任珂 連振

德國杜伊斯堡商人蘇阿德·杜拉科維奇經營著一家貨車司機培訓學校。他發現,近年來貨車司機在當地越來越搶手,企業甚至貸款安排員工參加培訓,員工拿到駕照後立即上崗工作。

"一個重要原因是,杜伊斯堡的物流業正在繁榮發展,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杜拉科維奇告訴記者。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重點專案中歐班列的推進,杜伊斯堡已成為中歐班列在西歐的一個重要節點。往來於德中之間貨運量的增加,不僅給當地增加了就業,也促使這個傳統工業區魯爾區的老工業城市,找到了轉型發展之路。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杜伊斯堡港口設施在擴大,靠近萊茵河的一個廢棄造紙廠已經改建成新的集裝箱碼頭。在杜伊斯堡內河港附近,德國鐵路公司正在修建新的貨運站,因為原有的場站已經飽和。在中歐班列重要集散地杜伊斯堡DIT場站,由於業務量激增,場站新購了20萬平方米的土地,還招聘了更多貨車司機。

杜伊斯堡的各大貨運站,都顯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大貨車載著集裝箱進進出出,其中不乏藍底白字的中歐班列專用箱。

鐵路貨運量的增加,推高了對貨車司機的需求,貨車司機的月收入已經漲到5000歐元左右。杜拉科維奇從中看到商機,他打算未來將培訓貨車司機人數從目前的每年400人增加到每年1000人。

德國聯邦議院德中議員小組前主席、杜伊斯堡市中國事務專員約翰內斯·普夫盧格告訴記者,中歐班列從2014年每週3列,增加到現在每週發自鄭州、成都、重慶、合肥、西安、長沙、義烏等地的35列到40列,刺激了杜伊斯堡港口行業的迅猛發展,已經創造了6000個就業崗位。

杜伊斯堡市常務副市長福爾克爾·莫斯布勒希向記者介紹說,該市依賴港口運輸的就業崗位共有約46000個,因此6000個就業崗位不是小數。

杜伊斯堡的確在發展。除了擴大的內河航運港口和鐵路貨運場站,杜伊斯堡的許多市政設施都在翻新。高速公路網在維護,主火車站前廣場上正在修建新的商務中心,城市在擴大,城市南部一些新的市政規劃已經開始興建。

然而,計程車司機于爾根的經歷提醒了記者,杜伊斯堡並非一直如此興旺。 "你們來自武漢嗎?"于爾根的問題讓記者感到意外。原來,快60歲的于爾根曾是冶金工程師,1989年曾去武漢鋼鐵廠指導技術工作。然而20世紀90年代,隨著杜伊斯堡鋼鐵行業的衰落,他失業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到20世紀70年代,杜伊斯堡隨著當地的煤炭和鋼鐵等重工業一同崛起,又一同衰落。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魯爾都市孔子學院德方院長馬庫斯·陶貝告訴記者,重工業衰落後,杜伊斯堡一直沒有找到新的發展途徑,經歷了將近20年的停滯期,直到五六年前。

陶貝說,杜伊斯堡毗鄰西歐主要航道萊茵河,擁有健全的內河航運、鐵路和公路運輸網路。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下,杜伊斯堡獲得了新的發展動能,物流成為新的增長點。

"我們是德國的`中國城`。"莫斯布勒希告訴記者,杜伊斯堡和中國淵源深厚,1982年和武漢成為兩國間第一對友好城市。而如今,與中國的交往加速了杜伊斯堡的經濟轉型。

杜伊斯堡經濟促進局中國區業務拓展經理于凱告訴記者,杜伊斯堡有三個特點:一是"鋼鐵俠",這裡仍是歐洲著名的鋼鐵中心;二是"終結者",因為煤炭生產在這裡已經完全結束了。"三是`變形金剛`,杜伊斯堡正從傳統的重工業城市,轉型成現在的物流城市。而中歐班列推動著這一轉型。"於凱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