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國:國家概況、投資機遇及風險分析

新华思路网
2017-11-22 11:21

已收藏


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工商企業“走出去”及商業銀行國際化,民生銀行研究院將陸續推出國別研究系列報告。本期報告概述了德國的基本國情、經濟狀況、政策環境、國際機構評級狀況及近年來與我國經貿往來情況,重點分析了我國工商企業在德國的投資機遇和風險,以及中資銀行在德國的發展機遇和面臨的挑戰,最後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德國概況

1.基本情況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陸地邊界全長3757公里,海岸線長2389公里,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略小於我國的雲南省),居歐盟第四位。德國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29人。德國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也有為數不多的索布人、弗裡森人、丹麥人和猶太人等其他民族。

德國實行議會民主制下的總理負責制。主要政黨包括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黨、聯盟90/綠党、自由民主黨、德國海盜党、德國共產黨、德國選擇黨。本屆聯邦政府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党和社民党於2013年12月17日組成,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安格拉·默克爾為政府總理。在2017年9月的新一屆聯邦議院選舉中,默克爾領導的聯盟党以33%的得票率保持最大黨地位,但得票率比上屆選舉下跌了8.5個百分點,讓默克爾陷入組閣難題。

德國政府將歐盟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作為外交政策的兩大支柱,持續推進歐盟一體化進程和結構性改革,致力於歐盟團結和聯合自強;保持與美國的緊密盟友關係,將其視為德國外交政策基石之一;繼續利用自身地緣和政治經濟優勢,深化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維持在該地區傳統影響力;

重視新興市場國家作用,加強與中、印等國的協調合作,將中國視為德國和歐洲重要戰略夥伴;通過向非洲、拉丁美洲推廣德國政經模式,謀求擴大影響。

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

2.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得益於社會市場經濟模式、製造業強國戰略、審慎的金融體系、穩健的房地產市場、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等五個方面的支撐,德國經濟社會長期保持穩健發展。

2016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1339億歐元,增長率為1.9%,為近五年來的最快增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25歐元。貨幣金融方面,德國貨幣供應與經濟發展總體相符,2015年、2016年德國M2/GDP的值分別為0.86和0.87;國際儲備保持穩定,截至2016年底,德國黃金儲備為1257.03億美元,外匯儲備為368.86億美元。

財政收支方面,2016年德國公共財政總收入14114億歐元,總支出13877億歐元,財政盈餘237億歐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0.8%,連續第3年實現財政盈餘,財政盈餘占GDP的比重從2014年的0.3%提高至0.8%,財政狀況持續改善。貿易與國際收支方面,2016年德國貨物貿易繼續微增態勢,進出口額為23937.3億美元,同比增長0.7%。其中,出口額為13390.7億美元,增長0.9%;進口額為10546.6億美元,增長0.3%;貿易順差2844.1億美元,增長3.4%。2016年外商直接投資淨流入525億美元,連續第12年實現外資淨流入;2016年國際儲備總額1840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2000億美元左右波動。債務狀況方面,截至2016年底,德國聯邦、州、縣及社保對外負債總額為2萬億歐元,較年初減少161億歐元,降幅為0.8%。產業結構方面,作為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德國側重重工業,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支柱產業。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採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太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產品一半以上銷往國外。

3.政策環境

貨幣政策方面,德國是首批加入歐盟貨幣一體化進程的成員,自2002年歐元正式上市流通開始。2017年3月9日,歐央行議息會議決定維持利率和資產購買規模不變。9月7日,歐央行議息會議維持主要再融資利率0.0%不變,維持隔夜貸款利率0.25%不變,維持隔夜存款利率-0.4%不變,月度資產購買規模維持600億歐元不變。10月13日,歐央行行長德拉吉在向華盛頓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提供的聲明中表示,受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支撐,歐元區經濟擴張強勁且範圍廣泛,但由於衡量基礎通脹的指標仍未出現令人信服的可持續上行趨勢,因此歐元區仍需要繼續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措施。儘管包括德拉吉在內的歐央行多數委員認同逐步退出QE計畫,但歐央行資產購買規模今年年底將達到2.28萬億歐元,目前歐央行管理委員會對於當前QE到期後是否削減購債規模和延長購債時間等問題仍存在高度分歧。

財政政策方面,根據預算方案,2017年德國的財政支出將達到3291億歐元,較2016年增加122億歐元。其中,安置難民和應對恐怖威脅方面投入70億歐元,主要用於增加警局和情報部門的力量;聯邦國防預算將提高27億歐元,達370億歐元;人道主義救援方面的支出也相應增加,2017年德國將投入15億歐元支持難民營的設立;包括教育、住房和社會福利在內的民生方面的支出將占整體財政支出的55%。

4.國際機構評級

標普認為,德國作為一個具有高度多樣化和競爭力的經濟體,在經受經濟以及財政衝擊的情況下也能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確認德國評級為AAA/A-1+,展望為穩定。惠譽認為,德國龐大的結構性經常帳盈餘支援了該國的淨外部債權人地位,難民危機所造成的中期財政影響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維持德國AAA評級,展望穩定。穆迪確認德國的Aaa主權信用評級,其評級前景為穩定。法國科法斯集團對德國的國家信用評級為A1、營商環境評級為A1。

5.與我國經貿合作關係

1972年10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近年來,中德關係保持高水準發展,雙方高層互訪頻繁,全面務實合作持續深化,有力地推動了中德及中歐經濟貿易發展。2014年3月,兩國宣佈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同年10月,中德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建立互信互利共贏的創新夥伴關係,開展工業、金融、研發、城鎮化和交通體系、農業和食品等多個領域的創新合作。

在創新夥伴關係定位的引領下,合作重點是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的對接與交流。2016年,兩國有關部門分別發表《中國戰略》、《德國戰略》,開創了大國科技合作的先例,兩國合作建設的首條“工業4.0”示範線在瀋陽落地,與此同時,遍佈瀋陽、青島、蕪湖、揭陽、太倉等城市的中德產業園區成為中德創新合作的新高地,也是“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對接的果實。

二、中資工商業企業在德國的投資機會及風險分析

近年來,中國對德投資呈明顯上升趨勢。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對德直接投資為29.45億美元,同比增長258.6%,首次超過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中國在德投資專案數量達281個,較上年增加21個,連續第三年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相關專案均為綠地投資項目或擴建專案。

1.投資機遇

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德國在歐洲國家中最先表態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57個創始成員國中,德國是出資最多的域外國家。2014年,李總理出訪德國,同德國總理聯合發表《中德中長期合作行動綱要》。中國在法蘭克福設立歐元區首個人民幣清算中心,成都、鄭州、蘭州等城市相繼開通中歐班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為兩國貿易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大的平臺。2016年6月,默克爾第9次訪華期間,中德雙方簽訂了150億歐元的經濟大單,並提出要加快德國“工業4.0”對接“中國製造2025”。重點關注的行業:

一是汽車與汽車配套工業。德國是世界汽車製造強國,近5年來,德國汽車工業研發投人千億歐元,創歷史紀錄,占整個工業研發投人的三分之一。

二是機械設備製造工業。德國是世界第一大機械設備產品出口國,出口額約占世界機械出口總額的19%,在機械設備業32個產品領域中,德國產品在18個領域是世界出口第一,在其餘領域內也均處於世界前列。

三是電子電氣工業。德國擁有世界領先的電子電氣工業,產品達10萬餘種,是德國第三大支柱產業。

四是化工及製藥業。德國是世界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是歐洲首選的化工投資地區,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研究機構和高素質勞動力。

五是航空航太工業。航空航太是德國最具創新精神和表現最出色的行業之一,德國民用與軍用飛機製造商給投資者,尤其是在飛機內部、引擎、輕量構造或是專用航空領域的投資者帶來豐富機會。

六是資訊與通訊技術產業。從銷售規模、產業範圍、成長潛力、研究實力和員工素質看,德國資訊與通訊技術產業在歐洲位居第一,在世界市場位居第三。

七是可再生能源。德國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利發電等開發利用方面居世界領先水準。

2.面臨風險

近年來,德國經濟總體保持穩健,但受公共消費增速放緩、人力資源短缺、能源轉型約束增強等因素影響,德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將對中資企業發展構成一定挑戰。

一是公共消費增速放緩。2017年以來,隨著難民人數的下降,公共消費將會放緩,預計德國2017年的經濟增速比2016年稍低。

二是人力資源出現短缺。儘管德國宏觀經濟形勢保持穩定,但人力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人口減少以及女性生育等因素將影響德國就業人數。另外,因缺乏大量受高等教育的學生,造成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供給不足,將阻礙德國未來創新發展。

三是能源轉型導致產能損失。德國推進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將會推高能源成本,致使相關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產能下滑;另一方面德國可再生能源分佈不均衡,輸電過程中將造成能耗損失,從而降低能源供給,致使其他產業產能下滑。

三、政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企業對德投資數量快速增長,投資範圍不斷擴大,投資層次不斷上升,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我們需要總結相關企業的經驗教訓,為其它企業提供經驗借鑒和業務指導。

一是通過科技創新、扶持中小企業夯實實體經濟基礎。我國一方面需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創新集群效應引領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形成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以及融資和諮詢機構共同構成的開放式創新集群,構建研發合作網路,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協作的創新發展格局;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確保中小企業在融資、貿易和稅收等方面的平等機會,充分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使其形成穩定和長期的預期,夯實實體經濟基礎。

二是深入瞭解並用好德國投融資支持政策。我國最早對德投資的企業以實力雄厚的國企為主,隨後一些著名的民營企業也選擇投資德國。大量企業在投資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德國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等一些投融資優惠政策。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對德國投資,需要深入瞭解德國的投資政策,積極爭取德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資金,減輕投資初期的資金壓力。

三是積極通過促進當地就業獲得稅收優惠。德國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各國企業的投資只要可以促進當地就業,德國政府就會給予稅收優惠等支援,甚至免費為企業進行員工的培訓。我國企業對德投資時,可以適當增加就業崗位,積極爭取更多優惠政策。

四是通過投資學習德國先進的製造工藝和管理經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產業技術升級步伐加快,相關企業可以加大對德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力度,通過產業集群的知識外溢,學習德國先進的技術、管理等,提高產品品質和附加值,並通過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將其轉移回國,最終助推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

五是嚴格遵守德國法律。由於中德文化存在差異,加之對德國法律瞭解不夠,中國企業對德投資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我國企業在投資德國前,可以向熟悉投資國且信譽良好的諮詢機構進行諮詢,全面瞭解和吸納德國當地文化,並自覺遵守德國的法律法規。

六是關注並規避德國簽證風險。雖然目前我國企業對德投資獲得很多優惠和支持,但德國簽證問題仍然困擾著很多對德投資的中國企業。2005 年德國實行新移民法後,對來自歐盟外的勞務人員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限制措施,這些規定嚴重阻礙了中國企業對德的投資經營。中國企業在投資德國前,需要全面瞭解德國的簽證、居留許可和工作許可證等政策規定,積極和德國相關部門溝通,採取措施規避風險,避免在德國投資後陷入被動局面。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