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防範上市公司商譽減值風險 基金緊盯財報規避業績黑天鵝

中国财富网
2018-11-24 17:46

已收藏

日前,證監會發佈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就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風險進行提示。據統計,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A股上市公司商譽資產已達到1.45萬億元,成為懸在投資者上方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從基金三季報來看,不少商譽資產占比較高的個股被基金重倉持有,一旦“踩雷”便會對其淨值形成拖累。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商譽資產占比較高的公司可能會面臨較大的商譽減值風險,如果出現被收購方的業績低於預期或者業績下滑的情況,便可能影響到商譽價值,從而對盈利產生衝擊。因此,在投資時會對商譽減值風險進行提早預判,以決定是否買入或提早賣出。

謹防商譽減值“黑天鵝”

作為近5年來並購重組高速發展的“附屬品”,當前超大規模的上市公司商譽資產,已成為繼股權質押之後,值得警惕的另一隻“黑天鵝”。

據國金證券統計,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部A股商譽總計1.45萬億元。其中,主機板商譽規模為7948.5億元,占淨資產的2.4%;中小板商譽規模為3774億元,占淨資產比為10.7%;創業板商譽規模為2761.4億元,占淨資產比為18.8%。

針對這一現象,11月16日,證監會出臺《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就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風險進行提示。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該項政策的核心在於加強監管,深化審慎客觀的會計原則,提高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增強商譽及減值評估結果的真實合理性。

諾亞研究工作坊二級市場研究員褚志朋認為,當前A股上市公司商譽總額已經占到淨利潤的一半,一旦被並購公司業績出現下滑或者不及並購前的承諾,並購方就要在中報和年報中計提商譽減值,在一定程度上這將侵蝕企業的利潤,甚至可能導致虧損。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商譽減值一般是在半年報和年報中計提,因此2018年年報的商譽減值問題值得投資者關注。這次新規已經明確,對企業合併產生的商譽,公司應當至少在每年臨近年終進行減值測試,這就意味著上市公司已經進入了減值測試季,2018年的年報業績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對於商譽減值的風險,投資者要認真去甄別,特別是對一些可能會發生大幅商譽減值的中小創公司,還是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楊德龍稱。

基金經理謹慎“排雷”

為避免商譽減值引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商譽減值風險近期也成為公募基金關注的焦點。

基金三季報披露資料顯示,不少商譽資產占比較高的個股被基金重倉持有。以納思達為例,截至三季度末,該公司的商譽資產和淨資產分別為129億元、76億元,前者占後者比重高達169%。據統計,目前有8檔基金合計持有納思達1631萬股,其中交銀成長混合A持有納思達755萬股,占基金淨值比例為8.33%。

此外,商譽資產占比超過80% 的公司還有曲美家居、當代明誠、海航科技、錦江股份和藍帆醫療等個股,基金持有數量均超過1000萬股。

雖然並非所有商譽資產占比高的公司都存在商譽減值風險,但有基金經理表示,其往往會選擇在元旦前後將具有大額商譽的股票拋售,待年報公佈後再購回,以免遭遇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埋雷”。

還有基金經理在梳理個股時,會對財務報表進行仔細研究,以提前規避風險。

“因為商譽主要是來源於資產收購和並購重組,我們可以在年報或者之前的公告中看到它是否存在較大的資本運作。通常情況下,我會先判斷它是否會有商譽減值風險,到後期還是否會有比較好的盈利狀態,如果可能出現問題,就會提前賣出或者根本就不會買入。”滬上一名基金經理表示。

“我們的做法是,首先儘量回避商譽占淨資產高的公司;其次,對於有商譽的公司,會密切跟蹤公司基本面,不斷測試公司商譽減值的風險,一旦有減值的苗頭,便會及時賣出。”招商先鋒混合基金經理付斌表示。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