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港股今年以來29家公司“合股” 超九成除權後股價續跌

中国财富网
2018-10-29 09:56

已收藏

日前,A股市場上中弘股份意圖“縮股保殼”失敗,將成為A股首只跌破1元退市股。此消息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事實上用“縮股”來提高股價,以維持股價在監管機構要求的範圍之內,這種方式在香港市場上早已屢見不鮮,港股市場上稱其為“合股”。

據萬得資料統計,近10年來港股市場共有524次合股,2018年共有29家公司合股。10年來115家公司在不同年份多次進行合股,且多數公司合股之後股價持續下跌,僅今年完成合股的公司股價就有超過九成持續下跌,最高較除權日股價跌幅達94%。

市場人士表示,港股市場上很多“仙股”通過合股的方式變身“老千股”,進而圈走小股東利益。淨化市場,還需加大監管力度。

超九成合股公司續跌

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第13.64條規定,當上市公司股價低於0.1港元或接近9995港元時,要求上市公司進行股份的分拆或合併,經分拆或合併後的股價也不應低於0.1港元或接近9995元港元。

根據香港聯交所的交易規則,港股的最低交易價為0.01港元(即一“仙”,這也是“仙股”一詞的由來),如果在此附近連續多日沒有成交,該股票將會被停牌,甚至摘牌。因此為了“保殼”,合股成為不少公司自救的一種方式。如某檔股票合股前每股股價為0.01港元,10股並1股,複牌後的理論價格應該為0.1港元,使其暫時脫離被摘牌的困境。

根據萬得資料統計顯示,自2008年以來的10年間,共有524次港股公司的股份合併,其中115家公司在不同年份進行多次股份合併,多家公司10年內合股次數達到6、7次,甚至最高達到9次。其中2011年合股公司最多,高達60家;2018年(截至10月25日,包括已經宣佈合併股份尚未完成的公司)合併公司最少,為29家。

統計顯示,10年內進行合股的公司中,逾80%的公司在合股後股價出現了持續的下跌。而2018年合股的這29家公司中,除去7家已經發佈合股預案還未完成除權的公司外,22家公司中有20家公司股價出現持續下跌,除權後股價續跌的比例超過九成,達到了90.91%。

其中,跌幅最高的龍輝國際控股自除權日至今跌幅高達94.04%,藍鼎國際跌幅72.94%;此外跌幅超過50%的有3家,跌幅20%至50%的有9家,跌幅20%以下有5家。

“仙股”轉型“老千股”

香港市場上的“仙股”本是一個中性詞。而為了躲開因股價太低而面臨的退市風險,“仙股”們通過合股來提升股價。原則上這種合併,對投資者來說,只是股份數量的變化,股票面值得到相應提高,資產價值並不發生變化。而事實上,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仙股”通過股份合併而坑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從“仙股”變身為“老千股”,已經是屢見不鮮。

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這些上市公司通過合股稀釋小股東手中的股權,此前的10股變為如今的1股,但是多數公司合股後股價會持續下跌,小股東手中的價值就會一再下降。而此後,等股價再跌到相當低,低於0.1港元,公司再進行合股,再次稀釋小股東財富。或者,公司可以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回購或有私化股票,從而圈走小股東的財富。並在私有化後再次申請上市,重新融資。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合股圈錢可以利用高賣低買的邏輯。比如,上市公司在合股之初以1港元賣出手中100萬股,接下來股價一路下跌後,公司公告以0.2港元配股或增發新股,此時會有一家大機構大舉買入,而大機構往往與上市公司存在關聯,其股票最終落入實際控制人手上,從而獲利。

此外,合股及削減股本等形式的股本重組也是一些“老千股”公司常用的彌補虧損的方法。根據香港的會計準則,上市公司削減股本後產生的資本公積金可轉至未分配利潤專案彌補虧損。經過此類帳面數字“遊戲”,虧損公司可能會扭虧為盈。

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的國際性市場,如何加大監管力度保護投資者利益成為重中之重。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近日坦言,“老千股”現象對香港市場的形象構成影響,香港證監會將更有效及快速地運用監管權力處理市場的違規問題。希望在未來五至十年,市場不再提及“老千股”。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