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1月IPO申報企業僅2家,審核節奏也明顯放緩,投行又一輪衝擊?

中国财富网
2018-02-03 21:55

已收藏

IPO審核正迎來兩大變化,一是節奏有望放緩;二是“即報即審”或很快到來。

和上周審核18家IPO企業不同的是,本周(1月29日-2月2日)上會的IPO企業僅有5家,發行審核節奏明顯變慢。1月底部分IPO排隊企業財務資料有效期將到期,需補交相關材料,這也是短期內IPO審核節奏有望放緩的重要原因。

隨著企業更新申報材料,IPO審核節奏有望恢復。與此同時,隨著IPO從嚴審核發審通過率的下降,終止審核企業數增加較快,新申報企業數明顯減少,IPO“即報即審”或很快到來。

在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上,重點提出了當前發審的主要監管思路,與上述變化兩廂結合,對於寒冬中的投行,是危還是機?

IPO審核節奏放緩

本周僅有5家企業上會,且上會時間均集中在本週二,除新疆東方環宇燃氣股份有限公司因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取消審核外,上海愛嬰室商務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蕪湖伯特利汽車安全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長城電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首發獲通過,杭州千島湖鱘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奈被否。

“5否1取1”在當前發審通過率較低的情況下,審核結果較為樂觀,此前首發發審通過率曾出現過“零通過率”、“7過1”“5過1”的情況。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上周18家首發企業上會的審核節奏,本周5家上會企業的數量較少,主要是因為IPO在審企業的財務報告有效期時點已過。

根據證監會IPO發審相關規則,IPO申報企業財務資料有效期為“6+1”,即正常情況財務資料有效期是6個月,特殊情況可延期1個月。根據投行人士的解釋,在過有效期之前,理論上必須補充最新財務資料,並調整相應的申報資料。

一般來說,12月31日、3月31日、6月30日和9月30日是四個時間點。

此前,若觸發了上述時間點還未更新財務資料,或導致IPO在審項目大面積中止審核,但從去年11月證監會明確了中止審核的情形後,此類情況不復存在,但是如果要參與走正常的IPO審核流程,必須按照6個月的財務有效期及時更新財務資料資料。其中,在審企業年報更新期限為3個月,半年報更新期為2個月,季報更新期為1個月,投行和待審企業只要在此規定的更新期限內更新完畢財務報告,IPO審核就可繼續向前推進。

“這只會短期影響IPO審核節奏,已有不少企業正在準備或已經準備好了企業補充審計報告,少的話兩周,一般1個月也都可以補充更新完畢”。上述投行人士指出,進入2月份後即可徹底恢復正常,而按照當前證監會審核和發放IPO批文的節奏,1個月時間有15-20家新股發行上市。

截至2018年1月25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464家,其中,已過會26家,未過會438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432家,中止審查企業6家。

新申報企業數驟減

另外一個需要關注的點是,1月份新申報企業數僅有2家,除了IPO財務資料的原因外,從嚴審核的標準也讓市場趨於謹慎。

相比12月份91家的新申報企業數,1月僅有2家新申報企業顯得較為“可憐”。作為資本市場“蓄水池”關鍵資料,新申報企業數決定著未來市場的擴容速度和直接融資比重,在IPO堰塞湖水位逐漸降低的同時,只有保持新申報企業數與發審節奏的平衡,才能確保“有的審”“審得好”,讓優質企業到A股上市。

若把時間拉長看,1月2家新申報企業的數量,已達到過去一年的最低值。按照慣例,排除春節因素,從3月份開始該數字就會緩慢回升,但今年從嚴審核的發審標準給這一趨勢添了變數。

1月份的IPO通過率已經降至36.73%,創造了歷史最低點,市場普遍認為,這並不會僅是個例,隨著IPO堰塞湖狀態的逐漸緩解,低過會率恐怕會成為常態,這種審核理念的變化也將預示著未來上市邏輯將發生改變,一場變革或即將來臨。

發審最新監管思路

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同時,如何確保把好企業、優質企業吸引到A股,把壞企業、不合規企業擋在A股門外,是當前發審的主要監管思路。

在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上,透露出了強烈的新信號,“以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導向,吸收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與方法,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援力度”。監管層已經把關注度更多的轉移到了“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把優質企業、獨角獸企業吸引到A股”上來。

隨著IPO擁堵之困的解決,融資管道的暢通呼籲著更多好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為經濟添加新動能,為投資者帶來穩定收益。如何在國際市場上和別的交易所、資本市場競爭可能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監管層考慮的重點。

終止審核企業數保持高位

截至1月25日,今年以來共有9家企業終止審核,這延續了2017年四季度以來終止審核企業家數保持高位的常態。2017年全年,終止審查的企業數量為149家。其中,僅去年12月份就有45家終止審查,而35家終止審查的時間發生在12月20日之後。

對於終止審查企業數量的大幅增加,業界認為與此前監管層的表態不無關係。據瞭解,去年12月20日,監管機構要求保薦機構全面梳理在審專案,在2018年元旦前撤回。對中止企業、不回復回饋意見的企業以及不撤回申請的企業,現場檢查仍然進行。今後對發現問題企業的保薦機構也將重點關注,每年年底也會對保薦機構進行考評。

另外,有的企業選擇終止審查往往發生在被證監會抽中現場檢查後。2017年9月,證監會曾通報上半年IPO企業現場檢查及問題處理情況:35家接受檢查,13家主動撤回,2家被移送稽查局,另外對部分企業和相關仲介機構也進行了專項處理,IPO現場檢查“殺傷力”可見一斑。

證監會表示,通過現場檢查,發現部分企業存在未嚴格執行會計政策、部分業務會計處理不符合權責發生制、招股說明書部分資訊披露口徑前後不一致、關聯方和關聯交易披露不完整、內部控制執行不到位、現金使用不規範、會計憑證編制不規範、在建工程轉固不及時等問題。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