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加速上會,否決率居高不下,這一局面將徹底改變目前圍繞IPO形成的生態圈,在驚慌失措中,無論是投行,還是企業,甚至是投資機構都開始掉頭尋找新的平衡。
2018年1月23日,一個註定會被眾多投行人士銘記的日子,在當天上會的7家企業中僅有一家企業順利過會,其餘六家企業均折戟發審會,創造了單日被否企業數量最多的紀錄。1月24日,五家上會企業延續了這一節奏,三家企業被否,一家暫緩表決。
至此,一月份的IPO通過率刷新至35%的新低點。這背後是一種新的監管思路——改變過去盲目“搶位置”,“卡位置”,“申報後再整改”,“投機闖關企業”的申報思路。另一方面,IPO審核的速度仍在加快,1月被安排參加發審會的企業或將超過50家。
“否決數量大幅提升的直接原因便是審核企業數量變多,發審節奏加速,企業整體品質與發審委所期望的有偏差,過會企業數量少是必然的結果。”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的人士1月24日講道。
企業加速上會,否決率居高不下,這一局面將徹底改變目前圍繞IPO形成的生態圈,在驚慌失措中,無論是投行,還是企業,甚至是投資機構都開始掉頭尋找新的平衡。
提速的發審委
第十七屆發審委在2017年10月17日召開了其第一次發審會,記者梳理了自2017年10月以來上會企業的數量,10月、11月、12月上會企業的數量分別為22家、34家、32家,而2018年1月截至1月24日已經有39家企業上會,與此同時1月26日還將有6家企業上會。
根據慣例,1月30、31日有很大可能性會安排發審會,在這種情況下,1月發審委審核企業的數量大概率將超過50家。
但讓投行和市場恐懼的是,伴隨著發審加速的是新發審委嚴格審核下的低通過率。
剛剛過去的1月23日,七家上會企業中僅有一家企業成功過會,而1月24日,這樣的局面並沒有明顯改善,上會的五家企業中有三家企業被否,一家暫緩表決。
這也讓2018年截至1月24日以來企業上會的通過率低至35%,上會的39家企業中僅有14家企業順利過會。
“新發審委上任以來,要求一直都非常嚴格,過會通過率也下降得很快,但總體還能保持在60%左右,1月以來發審委審核要求並沒有明顯變化,之所以過會率下降太快就是企業上會的進度加快,以前很多企業會挑時機或者拖進度,但現在泥沙俱下,所有企業的進度都在往前趕。”前述中金公司人士認為。
這種情況下,便有仲介機構和企業想盡一切辦法來拖住IPO審核進度。根據記者瞭解情況,儘管空間有限,一些企業和機構盡可能的在招股書回饋、預披露更新等環節拉長時間,盡可能晚一些上會。
但新監管思路下,一旦進入排隊週期,拖進度又談何容易。對於所有排隊的企業來說,除非有監管層非常認同的理由,否則所有流程都將快速推進,目的地只有一個,發審會。
事實上,2017年12月底監管層釋放的一輪監管資訊已經預示了如今的局面。
2017年12月初,證監會修訂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預先披露等問題》、《發行監管問答——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審核過程中有關中止審查等事項的要求》兩項政策。檔修改的核心訴求便是增加審核透明度、將IPO審核進程變得可預期、要求更明確,這一基礎上此前仲介機構和企業慣用拖延審核進度的手段均被廢除。
“原來排隊企業多,預期審核時間長,很多企業及券商抱著先排隊的心理,希望在排隊的過程中將很多問題處理解決。另外還有仲介機構和企業基於過會率的考慮在卡位之後等待他們認為合適的審核時機。新的監管思路就是消滅盲目‘搶位置’,‘卡位置’,‘申報後再整改’,‘投機闖關企業’這些IPO堰塞湖的存量。”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人士1月24日講道。
華東地區一家大型私募機構的總經理李暢1月24日指出:“最近被否掉的企業,有多數是排隊2-3年的企業,都是想著一邊排隊,一邊解決問題的卡位企業,如今IPO的審核週期只有6-8個月,證監會不會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因此我們會發現很多上會的企業,帶著很多非常明顯的問題。”
生態鏈重塑
審核加速,否決率高的現狀正在改變圍繞著IPO形成數年的穩定生態,而這一輪變化勢必也將成為今後數年新IPO生態構成的起點。
“已經排隊的專案,我們很難有辦法再拖延進度,監管層之前也表過態,刻意拖延審核進度最終可能會採取現場檢查等強制手段,對於仲介機構來說,後果就比較嚴重了。所以我們現在主要精力在勸阻準備報材料的客戶上,目前也有客戶主動表態願意暫緩申報。”1月24日,一位華泰證券資深保代對記者透露。
除此之外,部分券商投行也開始根據近半年以來發審委的要求自行梳理出一套承攬專案的標準,在專案的入口端便提高要求以提高過會成功率。
一位華南上市券商投行人士1月24日則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已經把接受IPO項目材料的門檻提高到了6000萬,但就這個標準來說,今年IPO業務很難再有什麼增量了。”
前述華泰證券的人士則指出,“這一次由發審會通過率低傳導下來的影響最終會是對投行生態的一輪洗牌,現在已經有券商連續五個項目被否,券商承攬項目的品質將直接受到發審委的考驗。”
“因此,希望準備申報的,或者已經在排隊的企業,儘量把會做的題目做好,少留下問題被證監會扣分,現在已經不是寫個‘解’字也能拿一分的年代了。大家可以多關注一下最近申報的企業,相信在基本素質上會有很大改觀。”李暢表示。
更有悲觀者認為這一輪IPO生態的變化,投行業務又將進入到另一個冷卻的週期中:“2016年下半年的時候,部門很明確要將IPO作為今年的業務重點,因此行業到處瘋搶擬IPO的資源,包括新三板市場,一個擬IPO標的最少會被兩到三家券商跟蹤,在當時IPO發審常態化的促進下,大家都想著把業務量沖上去,這也是每一個投行業務週期大家最先做到的事情。”
如今發審委要求嚴格,券商承攬專案的標準也自行提高,但真正符合要求的擬IPO標的實為少數,長遠來看券商投行的工作也要改變思路。
“以前的常態是比量,無非就是企業衝擊資本市場的搬運工,如今合格的項目少了,行業勢必面臨洗牌,IPO業務應該拉長執業週期,執業思路或許應該從唯結果論上進行改變。”前述華泰證券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生態重塑最終也會傳導至IPO生態圈更早的環節,即PE/VC這些做PRE-IPO投資的機構也在感知來自於發審提速同時過會率低的壓力。
“pre-ipo的退出還是要看成功率的,以前面臨的問題是IPO閉閘,時間成本是致命的。但現在時間不是問題,但所投專案過會成功率過低也會出問題,需要根據監管的變化來求變。”一位矽谷天堂的投資經理1月24日表示。
2018年1月23日,一個註定會被眾多投行人士銘記的日子,在當天上會的7家企業中僅有一家企業順利過會,其餘六家企業均折戟發審會,創造了單日被否企業數量最多的紀錄。1月24日,五家上會企業延續了這一節奏,三家企業被否,一家暫緩表決。
至此,一月份的IPO通過率刷新至35%的新低點。這背後是一種新的監管思路——改變過去盲目“搶位置”,“卡位置”,“申報後再整改”,“投機闖關企業”的申報思路。另一方面,IPO審核的速度仍在加快,1月被安排參加發審會的企業或將超過50家。
“否決數量大幅提升的直接原因便是審核企業數量變多,發審節奏加速,企業整體品質與發審委所期望的有偏差,過會企業數量少是必然的結果。”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的人士1月24日講道。
企業加速上會,否決率居高不下,這一局面將徹底改變目前圍繞IPO形成的生態圈,在驚慌失措中,無論是投行,還是企業,甚至是投資機構都開始掉頭尋找新的平衡。
提速的發審委
第十七屆發審委在2017年10月17日召開了其第一次發審會,記者梳理了自2017年10月以來上會企業的數量,10月、11月、12月上會企業的數量分別為22家、34家、32家,而2018年1月截至1月24日已經有39家企業上會,與此同時1月26日還將有6家企業上會。
根據慣例,1月30、31日有很大可能性會安排發審會,在這種情況下,1月發審委審核企業的數量大概率將超過50家。
但讓投行和市場恐懼的是,伴隨著發審加速的是新發審委嚴格審核下的低通過率。
剛剛過去的1月23日,七家上會企業中僅有一家企業成功過會,而1月24日,這樣的局面並沒有明顯改善,上會的五家企業中有三家企業被否,一家暫緩表決。
這也讓2018年截至1月24日以來企業上會的通過率低至35%,上會的39家企業中僅有14家企業順利過會。
“新發審委上任以來,要求一直都非常嚴格,過會通過率也下降得很快,但總體還能保持在60%左右,1月以來發審委審核要求並沒有明顯變化,之所以過會率下降太快就是企業上會的進度加快,以前很多企業會挑時機或者拖進度,但現在泥沙俱下,所有企業的進度都在往前趕。”前述中金公司人士認為。
這種情況下,便有仲介機構和企業想盡一切辦法來拖住IPO審核進度。根據記者瞭解情況,儘管空間有限,一些企業和機構盡可能的在招股書回饋、預披露更新等環節拉長時間,盡可能晚一些上會。
但新監管思路下,一旦進入排隊週期,拖進度又談何容易。對於所有排隊的企業來說,除非有監管層非常認同的理由,否則所有流程都將快速推進,目的地只有一個,發審會。
事實上,2017年12月底監管層釋放的一輪監管資訊已經預示了如今的局面。
2017年12月初,證監會修訂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預先披露等問題》、《發行監管問答——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審核過程中有關中止審查等事項的要求》兩項政策。檔修改的核心訴求便是增加審核透明度、將IPO審核進程變得可預期、要求更明確,這一基礎上此前仲介機構和企業慣用拖延審核進度的手段均被廢除。
“原來排隊企業多,預期審核時間長,很多企業及券商抱著先排隊的心理,希望在排隊的過程中將很多問題處理解決。另外還有仲介機構和企業基於過會率的考慮在卡位之後等待他們認為合適的審核時機。新的監管思路就是消滅盲目‘搶位置’,‘卡位置’,‘申報後再整改’,‘投機闖關企業’這些IPO堰塞湖的存量。”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人士1月24日講道。
華東地區一家大型私募機構的總經理李暢1月24日指出:“最近被否掉的企業,有多數是排隊2-3年的企業,都是想著一邊排隊,一邊解決問題的卡位企業,如今IPO的審核週期只有6-8個月,證監會不會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因此我們會發現很多上會的企業,帶著很多非常明顯的問題。”
生態鏈重塑
審核加速,否決率高的現狀正在改變圍繞著IPO形成數年的穩定生態,而這一輪變化勢必也將成為今後數年新IPO生態構成的起點。
“已經排隊的專案,我們很難有辦法再拖延進度,監管層之前也表過態,刻意拖延審核進度最終可能會採取現場檢查等強制手段,對於仲介機構來說,後果就比較嚴重了。所以我們現在主要精力在勸阻準備報材料的客戶上,目前也有客戶主動表態願意暫緩申報。”1月24日,一位華泰證券資深保代對記者透露。
除此之外,部分券商投行也開始根據近半年以來發審委的要求自行梳理出一套承攬專案的標準,在專案的入口端便提高要求以提高過會成功率。
一位華南上市券商投行人士1月24日則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已經把接受IPO項目材料的門檻提高到了6000萬,但就這個標準來說,今年IPO業務很難再有什麼增量了。”
前述華泰證券的人士則指出,“這一次由發審會通過率低傳導下來的影響最終會是對投行生態的一輪洗牌,現在已經有券商連續五個項目被否,券商承攬項目的品質將直接受到發審委的考驗。”
“因此,希望準備申報的,或者已經在排隊的企業,儘量把會做的題目做好,少留下問題被證監會扣分,現在已經不是寫個‘解’字也能拿一分的年代了。大家可以多關注一下最近申報的企業,相信在基本素質上會有很大改觀。”李暢表示。
更有悲觀者認為這一輪IPO生態的變化,投行業務又將進入到另一個冷卻的週期中:“2016年下半年的時候,部門很明確要將IPO作為今年的業務重點,因此行業到處瘋搶擬IPO的資源,包括新三板市場,一個擬IPO標的最少會被兩到三家券商跟蹤,在當時IPO發審常態化的促進下,大家都想著把業務量沖上去,這也是每一個投行業務週期大家最先做到的事情。”
如今發審委要求嚴格,券商承攬專案的標準也自行提高,但真正符合要求的擬IPO標的實為少數,長遠來看券商投行的工作也要改變思路。
“以前的常態是比量,無非就是企業衝擊資本市場的搬運工,如今合格的項目少了,行業勢必面臨洗牌,IPO業務應該拉長執業週期,執業思路或許應該從唯結果論上進行改變。”前述華泰證券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生態重塑最終也會傳導至IPO生態圈更早的環節,即PE/VC這些做PRE-IPO投資的機構也在感知來自於發審提速同時過會率低的壓力。
“pre-ipo的退出還是要看成功率的,以前面臨的問題是IPO閉閘,時間成本是致命的。但現在時間不是問題,但所投專案過會成功率過低也會出問題,需要根據監管的變化來求變。”一位矽谷天堂的投資經理1月24日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