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公募債券基金“踩雷”事件頻頻曝光之後,本周有私募界人士表示,僅在上海區域內,就有多家私募債券基金過去曾經重點配置上海華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華信”)的債券。而5月21日晚間,上海華信公告表示未能按期償付“17滬華信SCP002”合計本息20.89億元。有業內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其合計高達296億元未兌付的存量債券中,預計大概率會有多家私募“中招”。
上海華信成“雷區”
5月21日晚間,上海華信公告稱,公司未能按期償付“17滬華信SCP002”本金及利息合計20.89億元。由此,此前市場擔憂的上海華信本期超短期融資券違約風險,已經由“預期”正式變為現實。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本期未能按期償付的超短融目前並沒有持有人資訊顯示有私募機構投資,但在上海華信償債能力已嚴重不足的背景下,公司旗下近300億的存量債券中,可能有多家私募基金會“踩雷”。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5月22日,上海華信目前未兌付的各類信用債數量共計有13只,本金總規模高達296億元。而僅在2018年年內需要到期兌付的債券就有5只,本金規模101億元。
上海某債券私募機構投資負責人向中國證券報透露,據其此前瞭解,2016年以來,“曾經有很多家債券私募基金配置了上海華信發行的債券,按照正常投資交易的邏輯來看,目前會有不止一家私募機構‘踩雷’上海華信的相關債券。”
淨值數據“揭底”違約可能性
最新監測資料顯示,截至5月18日,5月以來有最新淨值公佈的642只債券策略私募基金產品中,有多達8只產品今年以來淨值虧損幅度超過10%。而在這8只產品中,有3只產品淨值虧損超過30%;淨值虧損最大的一隻產品,截至5月11日最新一期淨值公佈時,今年以來巨虧38.90%。
有債券私募投資人士稱,綜合今年的信用債二級市場整體運行市況和相關債券私募產品執行時間因素來看,債券私募產品在今年以來4個多月的淨值虧損就已經達到兩位數,基本可以判定為所投債券資產組合中出現過個券違約情況,否則產品淨值如此大幅虧損就難以解釋。
不過,相關私募業內人士表示,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一般私募機構的債券基金產品都有一定的封閉期,集中贖回壓力相對偏小。類似因產品被動大規模贖回而造成所持個券大幅集中、所持個券違約造成產品淨值暴跌的情況,整體應當好於公募債券基金產品。
另據瞭解,面對當前信用債市場整體持續凸顯的個券違約風險,私募機構正從多個方面予以積極應對。這些應對手段主要包括:全面提升債券資產的信用等級水準、降低信用債投資倉位、縮短久期、分散持券、加強與信用債主承發行機構的溝通、增加對債券發行人的實地調研等等。不過整體而言,如果未來信用債市場仍有較多個券違約事件發生,相關應對舉措預計也難以完全消除債券私募基金的“踩雷”風險。
上海華信成“雷區”
5月21日晚間,上海華信公告稱,公司未能按期償付“17滬華信SCP002”本金及利息合計20.89億元。由此,此前市場擔憂的上海華信本期超短期融資券違約風險,已經由“預期”正式變為現實。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本期未能按期償付的超短融目前並沒有持有人資訊顯示有私募機構投資,但在上海華信償債能力已嚴重不足的背景下,公司旗下近300億的存量債券中,可能有多家私募基金會“踩雷”。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5月22日,上海華信目前未兌付的各類信用債數量共計有13只,本金總規模高達296億元。而僅在2018年年內需要到期兌付的債券就有5只,本金規模101億元。
上海某債券私募機構投資負責人向中國證券報透露,據其此前瞭解,2016年以來,“曾經有很多家債券私募基金配置了上海華信發行的債券,按照正常投資交易的邏輯來看,目前會有不止一家私募機構‘踩雷’上海華信的相關債券。”
淨值數據“揭底”違約可能性
最新監測資料顯示,截至5月18日,5月以來有最新淨值公佈的642只債券策略私募基金產品中,有多達8只產品今年以來淨值虧損幅度超過10%。而在這8只產品中,有3只產品淨值虧損超過30%;淨值虧損最大的一隻產品,截至5月11日最新一期淨值公佈時,今年以來巨虧38.90%。
有債券私募投資人士稱,綜合今年的信用債二級市場整體運行市況和相關債券私募產品執行時間因素來看,債券私募產品在今年以來4個多月的淨值虧損就已經達到兩位數,基本可以判定為所投債券資產組合中出現過個券違約情況,否則產品淨值如此大幅虧損就難以解釋。
不過,相關私募業內人士表示,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一般私募機構的債券基金產品都有一定的封閉期,集中贖回壓力相對偏小。類似因產品被動大規模贖回而造成所持個券大幅集中、所持個券違約造成產品淨值暴跌的情況,整體應當好於公募債券基金產品。
另據瞭解,面對當前信用債市場整體持續凸顯的個券違約風險,私募機構正從多個方面予以積極應對。這些應對手段主要包括:全面提升債券資產的信用等級水準、降低信用債投資倉位、縮短久期、分散持券、加強與信用債主承發行機構的溝通、增加對債券發行人的實地調研等等。不過整體而言,如果未來信用債市場仍有較多個券違約事件發生,相關應對舉措預計也難以完全消除債券私募基金的“踩雷”風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