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成像技術在夜視儀、自主車輛導航和食品品質控制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傳統的紅外成像技術需要使用窄帶隙半導體等材料,這些材料對熱雜訊非常敏感,通常需要低溫冷卻,因此紅外成像設備通常體積大、成本高。
澳大利亞與歐洲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半導體材料砷化鎵的晶體製成納米級厚度的薄膜,隨後將目標的紅外圖像與強泵浦光在薄膜中合成。泵浦是一種使用光將電子從原子或分子的較低能級"泵"到較高能級的過程。經過這些處理後,靶心圖表像可以在薄膜中從低能量的紅外光圖像轉換為較高能量的可見光圖像。
論文第一作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羅西奧·卡馬喬·莫拉萊斯博士在公報中說,新開發出的這種薄膜可以直接安在眼鏡上,充當一個"篩檢程式",將肉眼不可見的紅外光轉化為可以清晰看到的光學圖像,讓人們能在黑夜中看到遠處的物體。
公報稱,當前一些高端紅外成像技術需要低溫才能工作,生產成本高,相比而言,新技術有著輕便、室溫即能工作、成本低且易於大規模生產等優勢,更方便人們日常使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