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原料

科技讓中國地下千米銅礦迎來新生

新華社,合肥
2021-06-11 10:44

已收藏



新華社合肥6月11日電題:科技讓中國地下千米銅礦迎來新生

新華社記者何曦悅、戴威、胡銳

生活在地面的人們想像地下1000米應該是了無生機的。但在中國東部,一座因礦業而興起的城市,地下1000米深處的變化牽動著這座城市的脈搏。

坐在地下千米深處中控室內吹著空調,關注著螢幕上自動駕駛礦車的運行狀態,不用擔心噪音、粉塵困擾。這是銅陵市冬瓜山銅礦工程師黃堅的一個普通工作日。但這樣的工作體驗,是這裡幾代礦工都曾無法想像的。

安徽省銅陵市是一座因銅礦興起的城市,這裡有3000多年的銅礦開採歷史。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各地的人們來到銅陵市銅官山區,興建鐵路、工廠並發展採礦業,新中國的銅工業在這裡揭開序幕。

產業發展和經濟成果背後是一代代礦工們的艱辛往事。

"過去,礦裡上班的工人都戲稱自己是`灰老鼠`。"如今59歲的沈成武即將退休,但他仍然清楚記得自己年幼時,父輩們工作的狀態。

他說,當時礦工需要在礦井中手動打鑽,用簡陋的電耙收集礦石塊,工作環境粉塵多、污泥多,整個人都沾滿了灰黑色的灰塵和泥漿,一眼看去望不見人,只能看到眼睛和牙齒在發亮。

沈成武的父親是第一代銅礦建設者之一。20餘年後,沈成武又傳承了父親的衣缽,位於銅陵市東部的冬瓜山銅礦是兩人奮鬥了一生的地方。這裡1966年建成投產,不斷向地心靠近,開採深度已逾千米,是亞洲最深坑采銅礦之一。

兩代銅礦人都未曾想過,這份辛勞的職業會因為科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黃堅回憶,1993年他畢業後剛來到銅礦時,夏季礦井中溫度經常高達三四十攝氏度,礦工中暑是常態。地下濕度高、溫度高,人容易疲勞,工作舒適度很差,邊吹空調邊工作是無法想像的。

"10年前,我們就覺得自動駕駛技術是必須進行的探索。"冬瓜山銅礦機械高級技術主管陳慧泉說,儘管當時技術還很不成熟,沒人知道是否能成功,但他們相信這是改善礦工工作環境的最佳解答。

2020年,冬瓜山銅礦在井下1000米中段實現了電機車有軌運輸無人駕駛,礦井中隆隆作響的電機車自動運輸著礦石,工人們坐在中控室內,四季溫度適宜。

陳慧泉介紹,他們目前正在測試把5G網路應用於礦井下的無人駕駛,通過即時傳輸視頻,更好實現遠端控制操作。

在這裡,科技不僅改變地下千米的生活,同樣也關注銅礦對環境的影響。幾十年的銅礦開採歷史,意味著產生巨量的尾砂以及碩大的採空區。

沈成武介紹,冬瓜山銅礦將生產過程中的廢石與尾礦一起進行特殊處理,回填至這座銅礦及銅陵市其他銅礦過去形成的採空區,不僅實現了無廢開採,更避免了採空區塌陷的風險。

"曾經的尾礦庫,現在一眼望去都是綠油油的草坪,還搭建了給人們休息的涼亭,非常漂亮。"沈成武說。

這座因銅而生的城市,不僅格外珍視這份產業和歷史,更期待能改變人們對礦業的舊印象。

城市中心附近的一座銅礦礦工生活遺址,被改造成富有新意的文化創意園區,復原了當年礦工的生產、生活狀態,成了周邊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來自阿根廷的瑪麗亞·索菲亞·莫利納·布拉是這座城市的一名西班牙語教師,也是這座文化創意園的遊覽者之一。

"我的丈夫在這裡的銅礦產業工作,他的父親、他的爺爺也是。我想來這裡看看以前他們生活的場景應該會非常有趣。"莫利納·布拉說。

和她一樣,不少時常來這裡遊覽的人們體會著幾十年來銅礦生活的變遷,將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回憶傳承下去。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