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地區經濟合作不斷發展,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加速器。目前,國務院已在7省區批准成立17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合作區人力資本配套能力不足。配套建設職業院校或職教中心,正可有效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與高素質勞動力不足、互聯互通專案推進與合作平臺不夠等矛盾。
不少職業教育機構,已經進行了“走出去”的探索。比如,天津在泰國、印度、印尼等國家相繼設立“魯班工坊”,採用了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福建資訊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相關機構合作,發起建設“中泰國際學院”,探索面授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方式;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斯里蘭卡職業技術大學合作建立“中斯絲路工匠學院”,開設與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
實踐證明,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加強職業教育合作,一方面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合作以及中資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基礎性人力資源和技術服務支援,另一方面也為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夯實了合作基礎、搭建起實踐平臺。未來,還可以從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四個層面發力,加快實施職業教育配套工程。
一是制度創新。基於中國企業、中國品牌“走出去”需求,以跨境人才培養配套制度建設為重點,探索建立職業教育“走出去”政策支撐。可以以爭取相關國家政府支援和國際組織合作為指向,以提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民生水準和民眾認同度為目標,大力發揮中資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形成有利於構建跨境產教融合新格局的制度保障。
二是模式創新。基於相關國家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和技術服務需要,由財政、稅務、發改、工信等部門協同,綜合運用投資、財稅、用地、金融、大資料等手段,鼓勵行業企業以及社會資金積極參與、主動配合,逐步形成“一帶一路”上的“人才供給—產業需求—人才供給”的良性回饋。
三是機制創新。基於“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由教育部門或相關社會組織牽頭,聯合境內外中資企業、“一帶一路”項目國家教育機構和有實力的職業院校,共同建設為邊境(跨境、境外)經濟合作區發展提供配套服務的職業院校或職業教育中心,探索構建多方合作、多元協同的跨境職業教育體系和跨境職業教育合作機制。
四是體制創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辦學模式可以由參照普通教育向產教深度融合類型教育轉變,以此構建符合“走出去”需求的海外職業教育體制。通過網上與網下結合、課堂與生產線結合、教師與技師結合的模組式教育,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與學歷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增加項目地民眾在職業教育中獲益的機會。
共建“一帶一路”,正在繪製出精謹細膩的工筆劃。加強職業教育合作,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一定能讓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馬嘯 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原文刊載於人民日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