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中國依靠科學家力量推進科技治霾

太原
2019-06-05 09:11

已收藏

新華社太原6月5日電(記者王井懷 薑辰蓉)42歲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劉新罡,現在每週都要從北京飛到800多公里外的山西省運城市,為當地政府防治污染出謀劃策。他甚至在運城留下一支博士生團隊,全天候盯防霧霾天氣。

運城位於中國三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之一的汾渭平原,這裡重化工企業集聚,污染嚴重。

"我們利用衛星監測資料來分析污染,幫助企業改進治汙手段,甚至為一個縣、一個行業、一個企業量身定做治汙方案。"劉新罡說。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啟了全面、深層次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這場被稱為"攻堅戰"的治理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力量開始捉襟見肘。

陝西省咸陽市近年來污染嚴重,但當地辦法不多。咸陽市秦都區副區長戴勇強回憶幾年來的治霾工作時說:"有熱情不會幹、有措施不科學、有管理不精准。"因為治汙不力,秦都區曾被上級政府處罰800多萬元。

受罰後,秦都區政府與專家對接,以高校環境專業人才為主要成員的8人團隊開始全天候協助其治理污染。這支團隊把監測細化到每個街道,污染問題發現後20分鐘左右即可解決。

近年來,進入治霾一線的中國科學家越來越多。在污染嚴重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建立的"一市一策"專家團隊,為這一區域的28個城市制定各自的治汙方案;2018年汾渭平原被納入打贏藍天保衛戰主戰場後,類似的專家團隊又推廣到汾渭平原的11市。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一次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會議上介紹,中國政府組織了近1500名大氣污染治理一線的專家學者,組建大氣污染治理攻關中心。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向重點城市派駐專家團隊,指導當地污染治理工作。

科學家的力量不只局限於一市一地的指導,更在於對環境治理方式的變革。

西安交通大學環保大資料研究中心學術主任林宣雄早在20年前便致力於環保物聯網建設。"這張網集納了覆蓋全國的污染企業資料,是環保的感知網路。"林宣雄說,這是中國應對環境污染、實施環境保護的創造。

中國新一代環保物聯網聯通了國家、省、市、縣各級污染線上監測系統。依靠這些污染源大資料,京津冀等地污染治理的精准化大規模督察督辦得以實現。

一些科學家認為,縣域是污染的最基本來源和治理的主體區域,在如今"一市一策"基礎上推進"一縣一策"專家團隊,將更有利於解決環境問題。

"科技對治理污染的效果是倍增的。中國需進一步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培養科學家力量。"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