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3月26日電(記者楊守勇、張武嶽)"我還在濟鋼上班,但現在的濟鋼已不是原來的濟鋼了,不再生產一噸鋼鐵。""鋼三代"于誠不止一次向在濟鋼工作了一輩子的姥爺程秀同解釋。
最近經常穿著新公司筆挺正裝上班的于誠,原是山鋼集團濟鋼集團有限公司3200立方米高爐負責魚雷罐維護的工人。如今,他是濟鋼城市礦產科技公司的銷售業務員。曾經心愛的深藍色工作服,被他小心地放到了衣櫃最深處。
于誠曾奮鬥過的、矗立在泉城濟南的這座3200立方米高爐,已"沉睡"快兩年了。 2017年6月,時任濟鋼煉鐵廠廠長李丙來在高爐前下達停產指令。這一壯士斷腕的舉動,使濟鋼成為中國首家整體退出鋼鐵主業的千萬噸級鋼廠。李丙來在當眾宣佈這座投產僅七年的高爐停產後,眼噙淚水,不忍回頭。
曾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的濟鋼電力工程師姜和信負責停產的收尾工作,給各個廠區和單位停電。他說:"當時我拿著記錄本,感覺就像在給濟鋼的鋼鐵生產`判死刑`。" 直至今天,陪記者走在荒蕪的廠區,看著停產的車間、高爐、一草一木,薑和信仍然感慨萬千。"我都52歲了,沒想到還要繼續學習新東西,重新適應新的工作生活。" 受人尊敬的電工姜和信轉型成了半個"生意人"。他加入重組的濟鋼瑞寶電氣有限公司,負責變電箱的研發製造及市場開拓。曾經全身心撲在電力設備上的他,現在不僅要做好"老本行",還要學著和客戶打交道,將產品推銷出去。
兩年來,這個停產前有著2萬餘名員工的企業堅定地走在轉型路上。鋼鐵主業關停後,曾經的24個子分公司有16個存續下來,艱難開拓著嶄新業務。
周邊設備推廣、創業孵化、物流運作、文創專案開發、建築垃圾回收再利用……濟鋼不斷試水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型產業,謀求新生:到2018年底,濟鋼絕大多數符合年齡要求的產業工人完成再就業,公司營業收入147億。
中國鋼鐵產業一度輝煌無比。上世紀九十年代,濟鋼通過技術改造迎來黃金時期。"曾經濟鋼的中板廠就是一個`印鈔機`,"當時負責生產工作的李丙來告訴記者,"每噸中板鋼材,都能給企業帶來豐厚利潤。" 2010年,濟鋼3200立方米高爐正式投運,但鋼鐵行業寒冬漸至。高爐開工的幾年間,中國鋼鐵行業陷入產能過剩的"泥淖"。彼時,一噸中板材只能賺一瓶礦泉水錢,甚至賠錢。2016年左右,濟南網約車司機中充斥著需要貼補家用的濟鋼員工。
與此同時,中國北方面臨重霧霾等環境困擾。僅2015年的濟南市,就有四成時間被霧霾籠罩,濟鋼對濟南環境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2016年,國務院發佈《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至1.5億噸。2017年,中國的藍天保衛戰正式開始,而這場戰役也成了于誠、李丙來、薑和信以及所有濟鋼員工共同的戰役。
"雖然關停主業心裡捨不得,但是國家政策利在千秋,我們全力支持,濟鋼人即便不煉鋼鐵,也會做出一番成績。"轉行做鋼鐵技術服務的李丙來說。
保護環境也成了於誠所在的城市礦產公司的"使命"。公司未來要銷售的鋼材混凝土來源於城市建築垃圾,這些材料的迴圈利用將給城市大大"減負"。"爺爺姥爺和父母兩輩人為鋼鐵奮鬥了一輩子,打造金山銀山;現在濟鋼正為了綠水青山而努力,我很高興是其中一員。"
因濟鋼等企業的犧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濟南漸漸擺脫霧霾困擾,藍天白雲越來越多。
濟鋼廢棄的大部分廠房和設備將在不久的將來被推倒拆除,但濟鋼員工心心相念的3200立方米高爐等將作為工業遺跡保留下來,成為整個城市的記憶。姜和信對記者說:"濟鋼雖然不再做鋼鐵,但總歸要留住鋼鐵的`根`。" 而到2018年年底,中國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確定的鋼鐵去產能1.4至1.5億噸上限指標,中國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決心從未如此堅決。
最近經常穿著新公司筆挺正裝上班的于誠,原是山鋼集團濟鋼集團有限公司3200立方米高爐負責魚雷罐維護的工人。如今,他是濟鋼城市礦產科技公司的銷售業務員。曾經心愛的深藍色工作服,被他小心地放到了衣櫃最深處。
于誠曾奮鬥過的、矗立在泉城濟南的這座3200立方米高爐,已"沉睡"快兩年了。 2017年6月,時任濟鋼煉鐵廠廠長李丙來在高爐前下達停產指令。這一壯士斷腕的舉動,使濟鋼成為中國首家整體退出鋼鐵主業的千萬噸級鋼廠。李丙來在當眾宣佈這座投產僅七年的高爐停產後,眼噙淚水,不忍回頭。
曾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的濟鋼電力工程師姜和信負責停產的收尾工作,給各個廠區和單位停電。他說:"當時我拿著記錄本,感覺就像在給濟鋼的鋼鐵生產`判死刑`。" 直至今天,陪記者走在荒蕪的廠區,看著停產的車間、高爐、一草一木,薑和信仍然感慨萬千。"我都52歲了,沒想到還要繼續學習新東西,重新適應新的工作生活。" 受人尊敬的電工姜和信轉型成了半個"生意人"。他加入重組的濟鋼瑞寶電氣有限公司,負責變電箱的研發製造及市場開拓。曾經全身心撲在電力設備上的他,現在不僅要做好"老本行",還要學著和客戶打交道,將產品推銷出去。
兩年來,這個停產前有著2萬餘名員工的企業堅定地走在轉型路上。鋼鐵主業關停後,曾經的24個子分公司有16個存續下來,艱難開拓著嶄新業務。
周邊設備推廣、創業孵化、物流運作、文創專案開發、建築垃圾回收再利用……濟鋼不斷試水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型產業,謀求新生:到2018年底,濟鋼絕大多數符合年齡要求的產業工人完成再就業,公司營業收入147億。
中國鋼鐵產業一度輝煌無比。上世紀九十年代,濟鋼通過技術改造迎來黃金時期。"曾經濟鋼的中板廠就是一個`印鈔機`,"當時負責生產工作的李丙來告訴記者,"每噸中板鋼材,都能給企業帶來豐厚利潤。" 2010年,濟鋼3200立方米高爐正式投運,但鋼鐵行業寒冬漸至。高爐開工的幾年間,中國鋼鐵行業陷入產能過剩的"泥淖"。彼時,一噸中板材只能賺一瓶礦泉水錢,甚至賠錢。2016年左右,濟南網約車司機中充斥著需要貼補家用的濟鋼員工。
與此同時,中國北方面臨重霧霾等環境困擾。僅2015年的濟南市,就有四成時間被霧霾籠罩,濟鋼對濟南環境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2016年,國務院發佈《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至1.5億噸。2017年,中國的藍天保衛戰正式開始,而這場戰役也成了于誠、李丙來、薑和信以及所有濟鋼員工共同的戰役。
"雖然關停主業心裡捨不得,但是國家政策利在千秋,我們全力支持,濟鋼人即便不煉鋼鐵,也會做出一番成績。"轉行做鋼鐵技術服務的李丙來說。
保護環境也成了於誠所在的城市礦產公司的"使命"。公司未來要銷售的鋼材混凝土來源於城市建築垃圾,這些材料的迴圈利用將給城市大大"減負"。"爺爺姥爺和父母兩輩人為鋼鐵奮鬥了一輩子,打造金山銀山;現在濟鋼正為了綠水青山而努力,我很高興是其中一員。"
因濟鋼等企業的犧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濟南漸漸擺脫霧霾困擾,藍天白雲越來越多。
濟鋼廢棄的大部分廠房和設備將在不久的將來被推倒拆除,但濟鋼員工心心相念的3200立方米高爐等將作為工業遺跡保留下來,成為整個城市的記憶。姜和信對記者說:"濟鋼雖然不再做鋼鐵,但總歸要留住鋼鐵的`根`。" 而到2018年年底,中國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確定的鋼鐵去產能1.4至1.5億噸上限指標,中國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決心從未如此堅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