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區域

長江漁民無魚可撈,這樣轉型

合肥
2019-03-01 08:47

已收藏


原標題:長江漁民"洗腳上岸"的新生活

新華社合肥3月1日電(記者劉方強、董雪)腳踏竹筏,騰挪翻滾,伴著鏗鏘的鑼鼓,朱長宏與他的隊員們舞起了"水上龍燈",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龍隊的48名隊員都是長江沿線"洗腳上岸"的漁民。

春節期間,這只特殊的"水上龍隊"在當地受到熱捧,從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五,表演排程得滿滿當當,水上表演和陸上表演相結合。

從2019年1月1日起,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線58公里長江段全面禁漁。位於保護區境內的大通鎮漁民充分發揮常年在水上生活、平衡能力強的特點,組建了"水上龍燈"協會。 "我們閉著眼睛都能知道在船上的位置,這是我們的優勢。"龍隊隊長朱長宏說。

銅陵市大通鎮,位於青通河與長江交匯處,漁業資源豐富,不少人家世代捕魚,吃住在船上。南宋詩人楊萬里乘船經過大通時,曾寫下"魚蟹不論錢"的感歎。

隨著過度捕撈以及生態環境的退化,長江漁業資源開始"告急"。 曾有"長江三鮮"美譽的刀魚、鰣魚和河豚產量急劇下降,長江江豚的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2700餘頭降至2017年的約1000頭,"長江女神"白鱀豚於2007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治好"長江病"已刻不容緩。

朱長宏積極回應國家政策,去年十月撒下最後一網後,從此"洗腳上岸",告別漁民生活。與朱長宏一起上岸的還有當地1000多漁民、206條漁船以及不計其數的漁網。

"老一輩漁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滿載而歸,每年春節期間都會在漁船上舉行舞龍儀式,現在上岸了,我們繼續發揚這一傳統,為周邊居民增添點節日氣氛。"朱長宏說。

除了參加舞龍隊,朱長宏和妻子郭月娥還加入了江上清漂隊,專門打撈長江垃圾,人稱水上"清道夫"。他們每天在江上巡查十幾公里,清理垃圾四、五百斤。

朱長宏夫婦負責的江面位於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他們從昔日長江的"捕魚者"轉身成為江豚的"守護人",呵護著"水中大熊貓"。世代捕魚的他們,換了種方式,最終還是留在了長江上,反哺"母親河"。

為了解決漁民上岸後的生計問題,安徽省政府多次在當地舉辦長江經濟帶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專場招聘會,為漁民提供就業創業政策諮詢、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健康檢查等服務。 在距大通鎮80公里之外的長江上游,另一群漁民也決定"放下漁網,洗腳上岸"。

位於安徽省西南部池州市境內的升金湖,緊靠長江南岸,屬通江淺水型湖泊,素有"日產魚貨價值升金"之說,故名為升金湖。這裡因為擁有大量珍稀越冬候鳥,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白鶴、東方白鸛等,也被稱為"中國鶴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由於周邊居民的圍湖造田、養魚,濕地變耕地、湖面變魚塘。農民使用農藥,漁民捕撈魚蝦,水草不斷消失,鳥兒的生存環境受到極大威脅。因為食物短缺,大量水鳥常常越過湖堤,在農田裡覓食,"人鳥之爭"從此開始。

為了改善升金湖保護區環境,實現"人鳥和諧",當地政府明確規定湖區全面禁止人工養殖、捕撈。截至2018年年底,共收繳清理各類船隻2300餘艘,安置專業漁民1331名,實現湖面"無網、無船、無人"。 "為做好管理工作,我們吸收了50多名原專業漁民,成為`護鳥人`。"升金湖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焦士清說。

"以前鳥兒看到我們漁民,遠遠地就飛走了,現在看見我們`護鳥人`,它們也變`懶`了,有時就在我們面前覓食,不飛了。"護鳥隊員張忠建說。他曾是一支120人漁業隊的隊長。

據安徽省林業局資料,2019年1月底結束的安徽省冬季水鳥同步調查顯示,在升金湖國際重要濕地越冬水鳥數量超過6.37萬隻,創歷史新高,種類從2017年的29種增加到41種,白頭鶴、東方白鸛、鴻雁等珍稀鳥類重返升金湖。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