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醫療保健

腫瘤免疫治療規模化應用在即 精准醫療再上風口

中国证券网
2016-04-14 10:28

已收藏


作為精准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已在市場嶄露頭角。其中,PD-1抗體2015年在美國上市至今,市場銷售額迅速放量,今年有望突破10億美元。

多位科學家、醫學界、投行界人士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稱,免疫治療是國內市場與歐美市場差距最小的前沿領域,因為免疫治療藥物與技術在專利問題上的模糊性,國內企業快速推出了相應的產品與技術。國內企業在普通細胞治療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較短時間即可實現規模化應用。

全球第一大藥物市場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現為局部腫塊。腫瘤細胞具有異常的形態、代謝和功能,生長旺盛,常呈持續性不受機體控制的生長,最終破壞機體各器官的正常功能。腫瘤具有隱蔽性強及致死率高等特點。

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這是惡性腫瘤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而環境惡化,尤其是空氣與水源的重度污染等因素,也會促使腫瘤發病率進一步提高。

抗腫瘤藥物是全球第一大藥物市場。IMS資料顯示,2014年全球用於治療腫瘤的藥物開銷為1000億美元,遠遠高於其他疾病的用藥開銷,預計2020年將增長至1500億美元。2010年-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複合增長率為6.5%,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複合增長率高達15.5%;美國依然是抗腫瘤藥物最大市場,占整個市場近40%份額。2010年-2014年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高速增長,由430億元增長至850億元,複合增長率為14.6%。

從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銷售額的結構看,單克隆抗體和蛋白酶抑制劑類產品主導了抗腫瘤藥物市場,兩者占整個抗腫瘤藥物市場65%,傳統藥物由於價格低廉而導致銷售額占比較低。國內抗腫瘤藥物市場與全球市場相比相對保守,在海外市場單抗藥物主導整個市場,而國內市場還是傳統藥物一統天下,烷化劑類和抗代謝類藥物占比超過30%。海內外市場另外差異是,國內市場植物藥占比高,達到19.3%,這也是國內整個藥物市場特色之一。

腫瘤免疫治療異軍突起

自人類認識腫瘤以來,先後開發了手術治療、化療、免疫治療、放療等治療手段。手術、放療和化療一直是治療腫瘤的三大“主角”。

甲氨蝶呤對急性淋巴白血病取得優良治療效果,第一次從理論上驗證了化療的可行性。接下來化療藥物得到了充分發展,針對腫瘤細胞不同特點而設計的化療藥物隊伍迅速壯大。

化療藥物往往用於惡性腫瘤的一線治療,其最大優點是能夠快速抑制腫瘤增殖與轉移,在短時間內可將病情控制。由於化療藥物毒性強,對人體正常細胞與組織的毒副作用是限制化療藥物進一步使用的最大障礙。此外,化療並不能逆轉體內腫瘤組織,當化療停止一段時間後,腫瘤可能重新復發,患者因為化療毒副作用而不能重複接受化療。

由於化療技術面臨著治療指數低、毒副作用嚴重等問題,尋找具有特異性的腫瘤治療方法便成為科學家的新課題。“靶向治療”成為新的一招。這類藥物治療指數高,副作用小,臨床可以使用較高的藥物劑量控制腫瘤生長,從而達到更好的抗腫瘤效果。分子靶向藥物的出現為腫瘤個體化治療提供新思路。

與化療藥物相似,靶向治療藥物也存在明顯的優缺點。靶向藥物在確定有效的同時對正常組織損害小,這是其最大優點;但分子靶向藥物有效性低,藥物耐受性導致長期治療效果下降,且長期用藥存在嚴重不良反應,部分腫瘤不能通過靶向藥物得到有效治療。

腫瘤免疫治療是指通過啟動人體免疫系統,依靠自身的免疫機能,對腫瘤細胞和組織進行殺滅的療法。與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不同,腫瘤免疫治療的直接作用靶標不是腫瘤組織,而是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

人體免疫系統複雜而精密,眾多免疫細胞各司其職,通過不同的機制保護機體健康。腫瘤細胞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人的免疫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清除著這些不正常的細胞,通常情況下可以把它們扼殺在搖籃裡。

主要的免疫細胞都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成,其中淋巴樣幹細胞分化為B細胞、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等,而髓樣幹細胞則分化為巨噬細胞、粒細胞以及紅細胞等。這些細胞在血液中迴圈,在需要的時候進入組織,通過各自不同的功能保護機體。

免疫治療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不會產生傳統化療及放療的副作用,也不會產生耐藥性。傳統治療後運用細胞免疫治療可快速恢復手術造成的免疫損傷,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並可清除術後微小殘餘腫瘤細胞,防止腫瘤轉移。細胞免疫治療可直接殺死癌細胞,控制腫瘤的發展及轉移。

上市公司發力爭奪市場

上市公司在細胞免疫治療領域已有佈局。海欣股份、香雪製藥、中珠控股、康恩貝等公司均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開展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研發。國家衛計委在啟動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2015年度課題申報工作的通知中,明確將PD-1、PD-L1和CTLA-4列為腫瘤免疫重要新靶點。

香雪製藥的團隊由美國腫瘤免疫治療專家Cassian Yee教授和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李懿博士牽頭,針對以肺癌、肝癌和黑色素瘤為主的惡性實體瘤細胞進行高效靶向殺傷,達到清除腫瘤的目的。

2012年10月,中珠控股控股子公司湖北潛江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TNI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定,共同開發針對胰腺癌的抗癌藥物“中珠1018”的臨床前研究。“中珠1018”本質上是一種多肽,能夠識別並觸發免疫細胞表面的受體,從而啟動免疫細胞,解除癌細胞的免疫抑制效應,屬於腫瘤免疫療法中的抗體療法一類。“中珠1018”已在美國完成了Ⅰ、Ⅱ期臨床試驗,Ⅲ期臨床試驗正待FDA審批。

海欣股份控股子公司海欣生物技術與第二軍醫大學合作研發的“抗原致敏的人樹突狀細胞(APDC)”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的、針對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性疫苗。其基本原理是從患者自體外周血中分離的單核細胞,在體外特定條件下誘導成為具有強大抗原提呈功能的樹突狀細胞(DC),在體外經自體腫瘤抗原致敏,再將致敏的DC回輸至患者體內,特異性誘導患者體內T細胞並使之活化,從而產生對癌細胞的攻擊。

目前國內仍沒有正式投入臨床應用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海欣股份與第二軍醫大學合作研發的“抗原致敏的人數突狀細胞”(APDC)的臨床試驗進度較為靠前,這是一種針對晚期大腸癌患者的治療性腫瘤疫苗,該項目於2012年7月獲得了國家食藥監局(CFDA)的III期臨床試驗批件,也是目前唯一由CFDA監管的免疫細胞治療專案。

與美國相比,國內細胞免疫治療研究進展緩慢。據悉,美國現已批准了兩個腫瘤免疫治療的產品,包括2010年4月批准上市的由Dendreon公司研發的Provenge,用於治療前列腺癌;此外,Bristol-Myers Squibb(百時美施貴寶)公司在2011年4月上市的針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CTLA-4)的單克隆抗體Yervoy,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

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認為,歐美的細胞治療公司多重視核心技術的開發和規範的臨床研究,而國內的免疫治療行業多是模仿和跟蹤,缺乏原創的理論和技術。某些已在美國經過臨床實驗淘汰的細胞治療技術(如傳統的自體CIK技術)再在國內開展臨床研究的價值不大。只有擁有原創的細胞治療核心技術,才能成就中國的細胞治療產業。

監管政策有待完善

2009年,衛生部印發了《自體免疫細胞(T細胞、NK細胞)治療技術管理規範》,要求自體免疫細胞技術臨床應用必須在三級甲等醫院或省級及省級以上專科醫院進行,且對自體免疫細胞製劑的製備、產品標準進行了規定。

但是在細胞免疫治療臨床試驗申報過程中,衛計委和CFDA責任不明晰,導致臨床試驗遲遲得不到審批。

目前國內按照“協力廠商醫療技術”由衛計委來監管免疫細胞治療,而美國則是由FDA按照細胞類型的差異進行審批,寬進嚴出;歐洲是按技術審批,日本是備案制。細胞免疫治療技術複雜,種類多、差別大,對監管能力提出了挑戰。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種種原因,前沿研究難以及時進入臨床應用,而被淘汰的細胞治療技術卻在利益驅動下無序開展,國內細胞治療市場比較混亂。

張明徽指出,免疫細胞治療是一種複雜的醫療技術,在細胞提取、擴增、回輸的每一步都需要嚴格的品質控制。每位元患者的情況不同要採用不同細胞,不同的輸注劑量和不同的治療方案。如果細胞質量和數量不能做到很好的質控,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免疫細胞治療的實施需要研究型醫生和免疫專家的配合。

此外,價格高昂也是細胞免疫治療技術推廣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由於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個體化的治療方法,細胞不能夠大規模批量化生產,成本較高,價格昂貴。據悉,Provenge治療一個病人開支約為9.3萬美元。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