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人身險新規落地 轉型壓力或觸發管道之戰

中国证券网
2017-10-10 13:43

已收藏

被視為人身險(壽險+健康險+養老險)產品最嚴新規的“134號文”,於10月落地實施。這意味著向保障型險種轉型的號角已經吹響。

嚴規之下,人身險公司何去何從?記者近日對多家不同規模的保險機構進行了採訪。據瞭解,保險業人士認為產品僅是影響保單銷售的眾多因素之一,起決定性因素的更多來自管道。因此,管道之戰將在一定程度上關乎這場轉型大戰役的成敗。

大險企:產品提前切換 試銷超預期

“134號文”是指保監會今年5月下發的《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通知發佈後,新報送審批或備案的保險產品需嚴格遵照通知要求執行,對已經審批或備案的產品,保險公司需10月1日前完成自查和整改。

“134號文”的核心內容是:對人身險公司的產品設計開發行為作出原則性規定,即明確鼓勵開發定期人身險、終身人身險、長期年金產品以及健康險、特定人群專屬保障保險產品等,同時明確限制發展快速返還的兩全險、年金險,以附加險形式存在的萬能險、投連險,以及純理財型的護理險、失能收入損失險等。

其中,要求兩全險產品、年金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人身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險或投連險產品。

相對而言,“134號文”對大型人身險公司的影響較小。以某排名前十的壽險公司為例,該公司早在8月就提前進行了產品切換,銷售符合“134號文”規定的新產品,在返還期延後至第五年、且預定利率下調的情況下,銷售情況良好,新單保費較去年同期實現大幅正增長。

“那是因為大險企轉型較早,現有的產品結構本身就比較健康,此次被限制的產品在大險企所有產品中占比並不高。”業內人士分析稱,加上大險企個險管道的占比較大,代理人數量與產能均在持續提升,強大的隊伍銷售能力可以支援產品切換。因此“134號文”並沒有影響到大險企的實際保單銷售。

小險企:不斷嘗試推新 管道壓力大

從小險企的回饋來看,則冷熱不均。有公司表示,產品切換比較順利,客戶對新產品返還政策改變的敏感度較弱,以保障類為主的新產品銷售情況好於預期。也有公司表示,只能不斷嘗試推新,緊跟市場方向,並時刻留意監管動向,以便隨時作出調整。

“難的不是切換產品,而是管道單一,從而影響了整體的保單銷售。”一家中小壽險公司負責人直言,該公司有步驟地主動停售了二三十款產品,同時開發了定期壽險、重疾險等多類保障型險種,從產品開發環節確保了轉型發展有序推進。“但在面臨銷售環節時,卻遇到了難題。”

上述負責人口中的難題,也是目前不少中小壽險公司頭疼的問題。由於之前中小壽險公司過於依賴銀保管道和中短存續期產品,而沒有重點開發個險、經代及團險管道,導致現在人身險新規對銀保管道衝擊較大時,其他管道暫時無法銜接上,直接影響了整體保單銷售。

“保障型產品要在銀保管道賣出一定規模比較難,只能靠代理人,但之前公司八九成的業務都放在銀保管道上,個險管道一時間發展起來很難。”多位中小壽險公司負責人的對策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嘗試各種新產品,在逐步建立個險管道的同時,加大經代管道的拓展力度。

行業:內生性增長不容忽視

除了瞭解不同規模險企的眾生相,市場人士最想知道的還是“134號文”對整個行業帶來的影響。綜合目前業內人士及投行人士的觀點來看,“134號文”等人身險監管“組合拳”可能會對明年人身險行業的“開門紅”有一定衝擊,但即使衝擊也是短期的。

國信證券的觀點認為,考慮到人身險產品的“隱性需求”特徵,代理人相比于產品而言,對險企經營具備更強的決定力,這也是為什麼人身險公司轉型都從轉換管道開始的根本原因。

中金公司預計,隨著數量更大、受教育程度更高的“80後”和“90後”年齡段人口逐步跨入中產階層,中國人身險的核心客戶群將快速增長,推動人身險需求在未來10年持續高增長,保費長期成長空間將超過8萬億元。

由此來見,國內人身險行業的內生性增長趨勢不容小覷。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