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李小加:互聯互通 迎接共同市場新時代

中国证券网
2015-11-06 09:47

已收藏


互聯互通 迎接共同市場新時代——寫在滬港通開通一周年之際

□李小加

轉眼之間,滬港通已經成功通車一周年了。

在兩地業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滬港通在過去一年中運作平穩、交易結算機制不斷完善,在此我想向各位業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

截至上月底,滬股通額度共使用約1420億人民幣,占總額度的47%,成交總金額約為14750億人民幣,最高單日成交額為234億人民幣(今年7月6日);港股通額度共使用約890億人民幣,占總額度的36%,成交總金額約為7210億港元,最高單日成交額為261億港元(今年4月9日)。

一些媒體朋友問我,滬港通的成交量並不火爆,你會不會感到失望?記得在滬港通開通第一周,我曾在網誌裡寫道,滬港通是一座天天開放的大橋,而不是一場音樂會,無法用一周或者一個月的上座率來衡量它的成敗。相反,它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驗證。今天,我還是這句話,滬港通成交量並非是我們的關注重點,尤其是在開通初期,運營的平穩和安全才是我們更為關注的指標。在這兩項指針上,滬港通給市場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內地和國際股市暴漲暴跌期間,滬港通這座大橋依然結實穩固,成功經受住了風雨的考驗,這一點讓我們倍感欣慰。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一大創新,滬港通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了最大的市場成效。其本地原則為本、結算交收全程封閉的設計,讓兩地投資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場的法律、法規、交易習慣投資對方市場,在監管透明、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邁出了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第一步。

我們還欣喜地看到,滬港通的模式為內地市場與其他市場的互聯互通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發。近期,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共同成立了中歐國際交易所;連接上海和倫敦兩地市場的“滬倫通”也進入研究階段。這些舉措體現了中國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決心和魄力,預示著一個全面互聯互通新時代的到來,同時也意味著,在中國的實體經濟崛起為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經濟體之後,金融資源進行全球化配置的時代正在到來。

這是未來市場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歷史賦予香港交易所的新機遇。眾所周知,金融市場最本質的功能之一就是定價,定價能力是一個金融中心的核心競爭力。過去幾十年,香港已經發展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股票定價中心,其核心競爭力就是為各類上市公司定價。滬港通如同一座大橋,首次將香港和上海兩個股票定價市場相互聯通,同時提升了兩個市場的股票定價能力,我們正在不斷完善滬港通機制,也在繼續為深港通的開通進行各項準備工作,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股票定價中心的競爭力。

下一步,我們將致力於將香港發展成為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中心,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費者,但由於資本市場尚不發達和開放,中國並未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上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定價權。通過大力培育商品市場和構建商品互聯互通機制,香港完全可以為內地企業提供國際認可的商品定價工具,幫助中國在全球市場上贏得相應的商品定價權。

三年前,正是懷著這樣的遠大夢想,香港收購了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如今,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深入,為我們創造了更多實現這一夢想的條件。不久前,在習近平主席和英國首相卡梅倫的見證下,香港交易所與倫敦金屬交易所簽署倫港通合作備忘錄。我們的初步設想是,首先在倫敦和香港這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的期貨市場間建一座跨海“大橋”,把倫敦金屬交易所的產品直接“空降”到香港,讓香港市場上的投資者可以如同交易香港交易所的期貨產品一樣方便地交易倫敦金屬交易所產品,兩邊的產品與流動性相互流通,可以加速香港商品市場的發展,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香港培育成一個商品定價中心。 在未來條件成熟時,香港可與內地市場修建“商品通”大橋,聯通兩地商品市場的產品與流量。背靠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費市場,憑藉“一國兩制”創造的優勢和香港人同時熟悉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獨特能力,香港完全有能力再造一個全球商品定價中心!

長期來看,在成為商品定價中心後,我們還有一個更加宏偉的奮鬥目標,那就是發展成為一個具全球影響力的貨幣定價中心。在過去,這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因為香港採用的是聯繫匯率制度,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有限,也沒有主權債券,一直以來都缺乏發展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土壤。但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人民幣總有一天將在國際舞臺上扮演和美元、歐元一樣重要的角色,成為全球通用的貿易、投資和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升,不僅意味著無數國際投資機構都將增加人民幣資產的配置,也意味著人民幣作為一種國際貨幣的定價需求將不斷增長,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海外機構需要管理人民幣的匯率和利率風險。作為全球主要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如果能順應這個大趨勢,大力發展人民幣匯率、利率產品,配合在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就可以將香港發展成為未來全球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定價中心。

從滬港通的成功起步,無論是離岸商品定價中心的建設,還是離岸貨幣定價中心的建設,都離不開內地的巨大流量,離不開香港已具備的國際市場地位,離不開香港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滬港通的成功為兩地市場帶來了雙贏,也為我們探明了一個可複製、可擴容的互聯互通模式,未來,我們將利用這一模式與內地修建更多大橋,不斷提升香港的金融競爭力,為內地資本市場的開放與國際化、為香港金融市場的繁榮與發展開創新的明天。
 
(作者系香港證券交易所行政總裁)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