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能源

昔日亞洲最大機械化露天煤礦重生記

沈阳
2019-04-20 15:20

已收藏

新華社瀋陽4月20日電(記者汪偉 丁非白)春花點點,綠樹搖曳。站在觀景台向下望去,一座東西長近4公里,南北寬近2公里,垂直深度300多米的巨大礦坑呈現在眼前。這裡,曾是亞洲最大的機械化露天煤礦--海州露天煤礦。

海州露天煤礦位於中國東北的遼寧省阜新市南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機械化露天煤礦,1951年1月1日正式開工興建,1953年被列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當年7月1日,海州露天煤礦正式投產,設計年產量300萬噸,是新中國工業化的標誌性工程。

"當時礦坑裡的場面真是壯觀。"原海州露天煤礦6608機組司機長閔士彪回憶說:"最繁忙時,有20多台電鎬在坑內同時作業。運輸線上,每三分鐘就有一輛運輸機車駛過。參與到煤礦開採的一線工人有7000多人,每天三班倒。"

1988年,剛從阜新煤礦技工學校畢業的閔士彪被分配到了海州露天煤礦工作。"第一天工作回到家裡,我激動得一宿沒睡。"憶起往事,閔士彪的眼神裡仍有些興奮,"在那個時候,能在海州礦工作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海州露天煤礦為新中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歷經半個多世紀開採,海州礦累計生產煤炭2.44億噸,上繳利稅33.45億元。但這也為阜新市留下了一個相當於38座北京故宮面積總和的巨大"傷疤"。

2005年5月31日,資源枯竭的海州露天煤礦正式關閉。如何對遺留的巨大"礦坑"進行修復成為擺在阜新市面前的一道難題。

"原來海州礦四周全是村莊,隨著礦坑越擴越大,村民們被迫往後搬。再後來,露天大坑一下雨就滑坡,一滑就滑進我們這片住宅。"阜新市太平區東山社區居民白風琴回憶。不僅如此,由於阜新市處於西南風的下風向,每當颳風時,殘煤自燃的黃色煙霧夾帶著礦坑的大量煤塵被吹進市內。"遇到颳風天,都不敢開窗戶,要不屋裡都是黑色的煤灰。"白風琴說。

"海州露天煤礦與井工礦交織,既有露天開採工藝,又有井工開採工藝,兩者交錯,形成了地面塌陷、滑坡、起火等各種地質環境問題。"阜新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副科長劉洋說。

閉坑後,當地政府結合經濟轉型,把海州露天煤礦治理作為一件大事,展開地質災害治理、生態環境恢復和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工作。

阜新市政府辦公室綜合督查二科科長代曉東告訴記者:"我們通過採取削坡、平盤、回填等方式,消除滑坡、地裂災害。由於礦坑內雜石多,黃土少,我們就跟進修建擋土牆、護坡和截水溝。礦區內土壤受到污染,我們就選擇適應性強、耐乾旱、吸收重金屬的植被進行複綠,光是樹種就試驗了幾十種。"

漸漸地,昔日寸草不生的露天煤礦周圍,數萬棵榆樹、臭椿、火炬樹等植被奇跡般地紮下了根。經過十多年的治理和修復,往日的礦坑已經變身為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礦坑周邊建成了面積超13萬平方米、種植各類樹木達4.5萬株的生態示範區。

在礦山公園廣場上,往來的遊客拍著照片,周邊的居民在這裡放風箏、抽陀螺。廣場中央展示的巨大電鎬、機車向人們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站在露天礦的觀景台往下望,相比北坡逐漸密織起來的綠網,南坡依舊經常坍塌,坑下經常因為殘煤自燃而釋放出煙塵。

"礦坑的治理修復是世界性難題,露天礦還有7.19平方公里尚未治理。目前,專家團隊正在對海州礦地質狀況做全身體檢,未來還要統一規劃徹底讓礦坑重生。"阜新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韓金龍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