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小古船裡的大文化:一位船模師的"造船夢工廠"

合肥
2019-12-21 09:02

已收藏

新華社合肥12月21日電(記者 汪海月)雕刻細緻的宋代客船、紋飾精美的古羅馬戰船、簡樸的巢湖漁船……65歲的吳培偏愛船。憑著他的一雙手,歷史長河裡的一艘艘古船以船模的形式複現。

走進吳培位於合肥的工作室,仿佛走進了一家小型的"造船夢工廠",大大小小的船模造型不一,嚴格按照比例縮小製作,大到船帆,小到窗戶,每一個零部件都精細逼真。

"小船模蘊含著大文化,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我想通過這些船模留下歷史的記憶。"這位省級非遺廬州吳氏船模的傳承人說。

吳培從小在長江邊長大,江上來來往往的機動船、漁船和帆船成為他兒時最深刻的記憶,父親年輕時乘坐海輪出海的故事更是讓他對船舶心生嚮往。

"我小時候就喜愛做手工,有一次花了一個暑假的時間用石頭雕刻了一艘小船。"吳培回憶說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艘手工船。

當過木工、漆工、鉗工,也自學過雕刻,這為他的"造船夢"打下了基礎。20世紀70年代,吳培考入了合肥工藝美術廠,也借此積累磨煉了制船技藝。20世紀90年代美術廠改制解散,他開始重拾兒時的"造船夢",專心研究船模製作。

"船模製作是個需要耐心的細緻活,做一艘船模動輒要幾個月到幾年時間。"吳培說,一艘船模的成型要經過畫圖、下料、風乾木頭、打隼、裝配、打磨做舊等幾十道工序,經年費時,但最讓他覺得困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尋找古船的素材。

"制作古船模型,尤其是歷史名船,不能光憑想像,得尊重歷史,依據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真實再現。"吳培說中國很多古船並沒有流傳下來的圖樣,只能通過文字描述,或其他線索按圖索驥。

他曾花兩年半時間做過一艘鄭和寶船,這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最大的一艘戰座船。"這艘船到底是什麼模樣,甲板上有哪些設施,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得從各個地方找線索,就像拼圖一樣一點一點把它的樣子拼出來。"吳培跑遍了北京南京各地的圖書館,還托朋友從日本找到了一本古代畫冊,試著復原這一戰艦的真實模樣。

在反復的研究揣摩中,他製作出了一艘高4米,長3.2米,寬1.2米的鄭和寶船模型,船上裝有幾十門大炮,鐵錨、瞭望塔、房間、護欄、海燈等應有盡有,盡顯當時的海船雄風。如今這艘船模收藏于武漢的長江非遺博物館,向世人訴說著當年的輝煌歷史。

"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體現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化,可以說船其實是歷史軍事經濟的載體。"吳培說,與其說自己愛船,不如說自己愛的是船文化。

這位船模師做過最大的一艘船是《清明上河圖》裡的一條汴河客船。把圖上近10釐米長的圖案還原成一艘6米多長的船模絕非易事,但在拿著放大鏡觀察的過程中,吳培為古人的造船智慧和人性化的設計所折服。

"這雖然是一條古代客船,但窗戶雕刻精美,船上設施非常齊全,有供人休息喝茶的桌椅板凳,甚至還有用於養雞的雞籠。"吳培也按著這張圖把所有的零部件一一復原,做到帆能動、舵能轉、窗能移、門能開、燈能亮,極盡巧工之能事。

"這艘船運到安徽博物院的那一晚,我看著這艘古船恍惚間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吳培說。就在那一晚,他想著無論如何也要把船模製作這條路走下去。

幾十年來,這個當年在江邊看船的孩子已經陸陸續續做了近600艘船模,包括風帆船、古戰船、漁船、貨船、遊船等中西方船模近70種。

已至花甲之年,讓吳培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兒還有幾個徒弟正跟著他學習船模製作技藝。他每週會在合肥一所小學上船模課,告訴孩子關於船模的故事。"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古船模,讓年輕人瞭解船背後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背景。"吳培說。

如今,吳培打算繼續深挖更多具有安徽當地特色的船模,如巢湖的船、北洋水師的艦隊,對他而言,這個"造船夢工廠"還可以承載很多很多。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