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浪尖上的ofo、摩拜單車又共同遭遇了一場公關危機。
事件的起源是5月10日晚間,有媒體援引脈脈平臺上ofo員工言論,稱ofo區域經理存在貪腐,次日上午,摩拜高管同樣在報導中,被以轉載個人使用者在社交網路上言論的形式被指貪腐。
令人驚訝的是,上述新聞中大量引用社交平臺上的匿名信源,但給企業或負責人劃定的罪名直指“洗錢”“貪腐嚴重”。在Google上搜索“ofo、摩拜、貪腐”,截至5月11日相關新聞連結已經超過13000條。
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上述來自“自媒體”、“行業媒體”的報導屬實。5月11日,ofo和摩拜對上述報導進行了闢謠,但一時間共用單車似乎和貪腐掛上了鉤。
背負共用經濟光環,甚至被視為中國互聯網原創模式代表的共用單車,正被可能是子虛烏有的報導“汙名化”,但其來源恰恰是行業本身。至少在檯面上,共用單車的玩家們對於“黑稿”的來源避而不談,抑或是在私底下告訴媒體:其受到了來自友商的攻訐。
互斥對方高管或者管理體系存在問題,本質上是在抹黑對方平臺的信譽。儘管各自發表了否認聲明,但顯而易見,沒有任何一家共用單車企業能在這樣行業汙名化的過程中獨善其身。
但一家獨角獸規模公司CEO被莫名攻擊“洗錢”,這恐怕是在整個國內互聯網創業史上鮮見的一幅景象。
不禁讓人想起,淘寶和eBay、騰訊和奇虎,以及伴隨著中國互聯網誕生以來數不勝數的競爭關係,同樣伴隨著不計其數的“黑稿”。不過,“黑稿從來都有,此前還沒上升到觸犯刑法的程度”。資深媒體觀察人士洪波告訴記者,從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競爭對手之間互相抹黑正在走向“無下限”。
ofo和摩拜之間是否有可能僅僅在公開場合更加互相友好一些?就在上個月,ofo曾效仿寶馬、賓士間的慶生互動,向摩拜祝賀一周年生日。但最終雙方的互動成了,ofo標榜自己首創無樁共用單車,摩拜標榜自身的電子鎖、高品質。
話說回來,共用單車燒錢大戰還能持續多久?縱觀近些年的網約車競賽、百團大戰,最終剩下的僅僅一家。本質而言,和早期競爭相比,共用單車本身正在成為一場越來越“輸不起”的戰爭。除了各自砸下的十余億美元資金,共用單車背後還站著巨頭們和各自投資的入口資源。
在資本大規模投入週期內,共用單車自身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和健康度往往得不到考量,一旦停止投入,泡沫掩蓋下的問題也會逐漸顯現。例如在網約車補貼大戰中,各家平臺以培養用戶消費習慣的名義培養了諸多“偽需求”。
“偽需求”原因本身來自于創業公司面向投資機構、希望做出更多訂單量以獲得後續投資的一種形式。對於共用單車而言,這一問題的拷問是“我們的城市是否需要如此多的共用單車”,以及對於號稱進入上百個城市的共用單車平臺而言,是否所有的地域都適合以自行車來作為短途交通解決方式?
另一座仍待共用單車跨越的大山是盈利。截至目前,即便是滴滴這樣殺出重圍的O2O企業,在“盈利”這一問題下給出的回答仍難以真正讓人滿意。
與此同時,較高的耗損率也成為共用單車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盈利的阻礙:按照計畫,每輛共用單車應通過數月甚至上年的運營週期後,才能逐步實現盈利。除了不少單車在實現盈利之前即報廢,後續需要持續投入的運維成本同樣也是盈利的阻礙。
在自身造血能力尚未完善的情況下,一位元共用單車公司員工向記者感歎,既然蛋糕還未做大,先不要急著互掐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