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最新報告指出, “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實施龐大的全面改革,並將為中外企業創造新的重要投資機遇,這將有望成為中國“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黃金期。
今天,畢馬威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了關於發佈《“十三五”規劃--中國轉型及世界經濟融合:中外企業機遇解讀研究報告》的閉門會議。這是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近期所撰寫的關於“十三五”規劃的系列解讀報告之二。
畢馬威國際主席John Veihmeyer先生參加了報告發佈會並指出,“世界各國政府和企業都非常重視中國。雖然中國當前面臨著許多挑戰,但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和商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十三五’規劃將在未來五年引領中國宏偉的社會經濟發展。”Veihmeyer先生指出,“當前,一些新的行業領域急需外國資金、技術和經驗,而中國正在尋求吸引更多的外資投資到這些領域中,因此更好地實施‘十三五’規劃對於中國吸引外資至關重要。同時,外資企業也需要深入瞭解‘十三五’規劃,這將有助於外資企業考慮如何重新定位他們的價值觀,為中國經濟轉型做出貢獻,並且相應地調整他們在華的商業策略,以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準備面對新的挑戰。”
畢馬威中國聯席主席陶匡淳先生表示,我們不可低估“十三五”規劃所提出的轉型、改革和開放的規模和影響,及其為中外企業所帶來的潛在商機。“中國政府如何看待外資企業在‘十三五’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外資企業將面臨哪些機會,他們應該如何把握這些機會?外資企業如何與中國企業聯手展開合作?目前外資企業對在華營商環境仍然抱以謹慎和擔憂,中國政府將採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陶先生接著表示,“我們將與今天出席發佈會的駐華使館官員、主要對華投資國家的投資機構和企業、貿易促進會和商會的高級代表繼續保持聯繫並探討‘十三五’期間的潛在機遇。接下來,我們還將帶著這份報告前往亞太地區、歐洲和美國舉行路演,與當地企業和重要的利益相關方進行交流,並一起探討 ‘十三五’期間,他們在中國的哪些優先發展領域可以和中國企業進行合作。”
報告指出,“十三五”規劃將涉及七項發展重點:發展創新型經濟結構、加快產業升級;促進產業轉型;構建協調型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綠色發展、提倡“生態優先”;建設分享型社會、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加快融入世界經濟;推進體制改革、深化市場化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規劃的主線,其他發展工作都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展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大任務和目標,即推動產業機構升級、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以及達到“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項目標,其中都蘊含著極為重要的投資機遇。
畢馬威中國聯席主席廖子彬先生認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邁向高收入經濟體的全新階段,結構調整將促進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有跡象表明,一些行業領域已日趨向更成熟和更先進的階段發展。在這些行業領域中,中外企業可以通過合作,為中國的‘新常態’發展和實現‘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中外企業在新的行業和領域中開展合作,是實現‘十三五’規劃所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廖先生指出,“中國企業可以‘走出去’,收購國外先進的技術,學習創新的商業模式,並將它們運用到國內業務中。同時,外國企業可以利用他們在生產技術、商業模式和運營經驗方面的優勢,來幫助中國加快轉型升級。”
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全球主席Vaughn Barber(馮栢文)先生表示,中國經濟轉型正在打造新動力、創造新產業、構建新體制和拓展新空間。
馮先生認為,“如報告中所強調的,這為外資企業投資中國創造了更好的環境、開闢了更多的新領域,同時也為中國對外投資企業收購海外資源和技術、並將其運用到國內市場提供了眾多機會。”
報告指出,中國的傳統壟斷工業、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部門正在準備逐步向包括外資和民資在內的更多的社會資本開放,這將為外資企業拓寬新的、潛在的投資管道,並為中國對外投資企業實現國內外業務互補和聯通提供機遇。
如報告所述,中國將尋求推進更加全面的雙向開放,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和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這些措施的實施將為外資企業“引進來”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便利。
馮先生表示,“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為中外企業(包括大型跨國企業、特定領域內具有優勢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創新型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並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做出貢獻。”
報告最後總結道,中外企業把握機會共同發展,將有利於在中國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產業向中高端升級和邁向高收入經濟體的進程中實現企業與國家的互惠共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