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最新報告指出,企業總部設在中國的CEO把創新推動增長作為首要戰略任務,持此觀點比例高於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CEO。
這份名為《時不我待 - 中國首席執行官2016展望》的報告,摘自畢馬威全球CEO報告中的中國調查結果分析。畢馬威在撰寫這份全球展望報告的過程中,共訪問了1,268名全球CEO,其中129名受訪者來自中國。
儘管所處行業不同,中國CEO對調查的回饋都體現出一個共同的主題,即在未來三年,創新將是企業實現增長的關鍵驅動力。近半數的中國CEO將“推動創新”作為他們企業在未來三年的前三大戰略重點之一,而有此意向的全球受訪者僅為21%。此外,令人欣喜的是,高達92%的中國CEO認為,將創新納入他們的商業戰略至關重要,47%表示他們已經將創新列入個人議程中的首要任務,而有此意向的全球受訪者為23%。
畢馬威國際主席John Veihmeyer認為,“儘管面臨著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瞬息萬變的市場和社會環境,受訪的CEO仍然以企業業務的增長為重心,通過轉型、高新技術和專業人才來增強其業務能力,以應對未來挑戰。中國CEO對自身業務的增長前景充滿信心,同時也意識到創造“創新”文化和“合作”的重要性,這在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
報告顯示,近半數的中國CEO將“新產品”列為未來三年最重要的增長來源。此外,中國的受訪者把“開發新產品”、“提高資料分析能力”、“物聯網、機器對機器技術、工業互聯網或其它技術”作為未來三年進一步投資的前三大領域。
調查結果凸顯出中國經濟發展由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和創新驅動轉型。這些調查結果也與最近中國發佈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十三五規劃”)的具體舉措相吻合。十三五規劃中,創新被確立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大新理念之一,在2016-2020年期間,主要政策應將圍繞這五大理念進行制定和實施。
畢馬威中國聯席主席廖子彬表示,“通過運用顛覆性技術,例如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工業機器人、資料分析和高端自動化,中國企業不但能對中國經濟結構重組帶來的變化做出積極反應,還能夠從中捕捉新的商業機會。”
另外,自2015年以來,全球受訪者對於世界經濟增長潛力的看法有所改變。美國被視為2015年最具增長潛力的國家,而今年的調查顯示,全球CEO認為印度(38%)及中國(35%)是未來三年為企業提供新增長機會的最具吸引力的市場。
與此同時,大約三分之二的中國CEO認為國內市場是其最重要的市場,緊隨其後的是東盟(37%)和美國(33%)。他們認為這些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53%表示將尋求新的合作夥伴和業務聯盟以加快業務戰略的實施,這個比例比其他國家的調查結果高出許多。
陶匡淳認為,“中外企業攜手進軍海外市場的案例不勝枚舉,這與中國政府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和‘第三國市場合作’等新的國際合作典範是相契合的。”
“中國正尋求將其行業和企業的相對優勢,與外國的行業和企業的相對優勢進行互補。由此,中外企業能夠更加順利地進入新市場開展運營,同時這些市場裡的投資、產品和服務方面的供需對接,也有利於提升全球生產力。”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向更高水準發展和轉型,中國需要國外的技術、知識技能和資本去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狀況。因此,我們預期中國對於外國直接投資的接受程度將會日益提高,包括通過出臺更多鼓勵外國直接投資的措施來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增強外國投資者信心、加強外商投資法律制度建設、降低外商投資門檻,以及鼓勵外資投向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起重大作用的行業。
同時,中國CEO指出“新興技術風險”和“戰略風險”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問題,而他們尤其關注三年後其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還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受訪者認為,在數碼、資料分析、數位化、創新和企業社會職責等戰略領域,尋找合適的人才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廖子彬總結道,“儘管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困難,中國CEO仍然充滿信心。我們預見通過實施正確的發展戰略,伴之加強的風險意識和創新意願,中國CEO將秉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引領他們的企業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走向繁榮。”
這份名為《時不我待 - 中國首席執行官2016展望》的報告,摘自畢馬威全球CEO報告中的中國調查結果分析。畢馬威在撰寫這份全球展望報告的過程中,共訪問了1,268名全球CEO,其中129名受訪者來自中國。
儘管所處行業不同,中國CEO對調查的回饋都體現出一個共同的主題,即在未來三年,創新將是企業實現增長的關鍵驅動力。近半數的中國CEO將“推動創新”作為他們企業在未來三年的前三大戰略重點之一,而有此意向的全球受訪者僅為21%。此外,令人欣喜的是,高達92%的中國CEO認為,將創新納入他們的商業戰略至關重要,47%表示他們已經將創新列入個人議程中的首要任務,而有此意向的全球受訪者為23%。
畢馬威國際主席John Veihmeyer認為,“儘管面臨著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瞬息萬變的市場和社會環境,受訪的CEO仍然以企業業務的增長為重心,通過轉型、高新技術和專業人才來增強其業務能力,以應對未來挑戰。中國CEO對自身業務的增長前景充滿信心,同時也意識到創造“創新”文化和“合作”的重要性,這在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
報告顯示,近半數的中國CEO將“新產品”列為未來三年最重要的增長來源。此外,中國的受訪者把“開發新產品”、“提高資料分析能力”、“物聯網、機器對機器技術、工業互聯網或其它技術”作為未來三年進一步投資的前三大領域。
調查結果凸顯出中國經濟發展由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和創新驅動轉型。這些調查結果也與最近中國發佈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十三五規劃”)的具體舉措相吻合。十三五規劃中,創新被確立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大新理念之一,在2016-2020年期間,主要政策應將圍繞這五大理念進行制定和實施。
畢馬威中國聯席主席廖子彬表示,“通過運用顛覆性技術,例如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工業機器人、資料分析和高端自動化,中國企業不但能對中國經濟結構重組帶來的變化做出積極反應,還能夠從中捕捉新的商業機會。”
另外,自2015年以來,全球受訪者對於世界經濟增長潛力的看法有所改變。美國被視為2015年最具增長潛力的國家,而今年的調查顯示,全球CEO認為印度(38%)及中國(35%)是未來三年為企業提供新增長機會的最具吸引力的市場。
與此同時,大約三分之二的中國CEO認為國內市場是其最重要的市場,緊隨其後的是東盟(37%)和美國(33%)。他們認為這些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53%表示將尋求新的合作夥伴和業務聯盟以加快業務戰略的實施,這個比例比其他國家的調查結果高出許多。
陶匡淳認為,“中外企業攜手進軍海外市場的案例不勝枚舉,這與中國政府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和‘第三國市場合作’等新的國際合作典範是相契合的。”
“中國正尋求將其行業和企業的相對優勢,與外國的行業和企業的相對優勢進行互補。由此,中外企業能夠更加順利地進入新市場開展運營,同時這些市場裡的投資、產品和服務方面的供需對接,也有利於提升全球生產力。”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向更高水準發展和轉型,中國需要國外的技術、知識技能和資本去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狀況。因此,我們預期中國對於外國直接投資的接受程度將會日益提高,包括通過出臺更多鼓勵外國直接投資的措施來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增強外國投資者信心、加強外商投資法律制度建設、降低外商投資門檻,以及鼓勵外資投向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起重大作用的行業。
同時,中國CEO指出“新興技術風險”和“戰略風險”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問題,而他們尤其關注三年後其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還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受訪者認為,在數碼、資料分析、數位化、創新和企業社會職責等戰略領域,尋找合適的人才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廖子彬總結道,“儘管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困難,中國CEO仍然充滿信心。我們預見通過實施正確的發展戰略,伴之加強的風險意識和創新意願,中國CEO將秉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引領他們的企業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走向繁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