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貿易

借力"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動我國產業升級

上海
2015-11-02 17:24

已收藏


日前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業內人士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有效催生新的市場需求,並對我國產業的升級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一帶一路"等跨國區域發展戰略為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空間。"在由上海世界經濟學會、上海海關學院舉辦的"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專題研討會上,上海海關學院副院長幹春暉表示,近期"一帶一路"建設從頂層設計轉到了具體推進、務實合作的階段。這是繼加入WTO之後,又一次深層次的大開放,大融合,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呂政對記者表示,在全球分工中,我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差距:從貿易層面來看,我國出口商品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則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如何借力"一帶一路"的"東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及產業升級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上海海關學院副教授姚海華認為,從宏觀上看,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當前我國外貿順差的主要來源,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貿易盈餘創造能力還比較薄弱;新企業進入和企業新產品品種效應對增加貿易盈餘的作用也較為有限。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金芳指出,自2010年開始,直接投資流入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總額首度超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占全球FDI流入額比重達到了52%。當然,在發展中國家,FDI的主要領域還在農業、食品、建築等方面;同時,服務業在國際投資領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尤其是發達國家更為片中商業服務、機械設備、酒店和旅館等。目前,我國國際投資已經接近高均衡水準,這也為我國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鑒的方向。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李新介紹,隨著中國、中亞、歐洲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過去通過海運,重慶到歐洲一般要40多天,而隨著"渝新歐"鐵路通車,將兩地間的運輸時間縮短了30多天,這也意味著中國與歐洲各國的貿易、投資有了更大的空間。然而,目前該鐵路往往是從中國運輸電子產品及設備到歐洲,返回的則多以空車為主,並沒有充分利用運力資源。

另一方面,荷蘭合作銀行農業與食品研究諮詢部亞洲主管周彬對記者表示:"中國正快速發展成為消費導向型的經濟體,經濟增長和城市化正不斷促進人口對於更高品質、安全和新鮮的食物的需求,這其中便包括肉類、乳製品、水果和蔬菜。"此外,在中國,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的易腐商品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這將為未來的貿易帶來更多、更廣泛的機遇。目前,中國22%的食品從歐洲進口,這個數字將有望繼續增長。 實際上,此前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冷鏈基礎設施的完善,乃至整個物流業及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對於我國食品行業,尤其是生鮮、鮮奶等行業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荷蘭合作銀行日前聯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一起發佈"貨運與冷鏈--滿足中國對易腐商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報告,報告顯示,"一帶一路"戰略又催生了新的需求:如果中歐要提升易腐商品貿易,還需要解決與鐵路相關的的物流產業上的障礙,並且擁有運行良好的冷鏈供應鏈。該報告預測,在2015至2025年間需要投入850億美元來改善中國的冷鏈基礎設施。荷蘭合作銀行亞洲區首席執行官Jeroen Nijsen表示,若充分利用好"渝新歐"鐵路的運力,將進一步助推中國冷鏈業的發展,促進中國的冷鏈供應商與高品質設備與產品的對接。

除了食品貿易及物流業升級的例子,李新研究員同時表示,通過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更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貿易還大有可為。"例如,通過鼓勵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包括農業、食品、基礎建設等方面。"

業內人士指出,從全球價值鏈分工來看,"一帶一路"戰略有利於我國企業進一步參與全球化分工,佈局業務;而從供給和需求來看,隨著國內居民需求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對產品品質需求的提升,我國企業應借力"一帶一路",在全球尋找更高品質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尋求能進一步滿足國內需求的經濟增長極。

此外,在中國企業佈局"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靳玉英認為,我國還應加強金融合作,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保駕護航。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院長黃建忠指出,"一帶一路"的建設也要注意跟自貿區戰略協同推進。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