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成都打破“西部桎梏”、打造開放前沿的機遇和挑戰在哪裡?成都應當如何與西部地區互聯互通,帶動地區的開放水準?城市外交的新模式將給成都的對外開放帶來哪些改變?成都商報記者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作為“一帶一路”研究專家,他從國家倡議佈局的層面,分析了成都開放的局面和更多的可能。
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為何看好蓉歐快鐵?
與其他開設中歐班列的城市相比,成都的蓉歐快鐵耗費時間更短,11天左右。而且,成都連接歐洲的終點是波蘭,波蘭經濟在中歐比較好,發展潛力不錯,現在搭上蓉歐快鐵迅速成為聯繫歐洲的門戶和橋樑,包括蓉歐快鐵繼續往北延伸,到達德國、荷蘭的港口,將來陸海聯通會更好地發揮它的效應。所以我很看好它的前景。
何為內陸發動機?
“發動機”是站在區域經濟角度,來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幾大經濟體和城市群。“一帶一路”提出來後,開放是更全面更包容的開放,要把內陸地區,尤其是邊疆地區變成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比如新疆,五口連八國,一路連歐亞;比如雲南,延伸到東南亞和南亞;中間就是我說的“內陸發動機”,既有成都,也有重慶和西安。在互聯互通的經濟圈建成後,這片區域是經濟增長的腹地,是對外開放的基座。
城市外交帶來什麼?
落實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城市外交是融入到衣食住行中的。對成都人而言,古代絲綢之路帶來番茄、西瓜,現在也能帶來波蘭蘋果、德國牛肉。成都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支點之一,那麼現在成都的絲綢能不能與國外創意性產業相結合?更多的,教育、學生之間的交流、培訓,金融業、電子商務不都是潛力巨大的業態嗎?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國際交往帶來的好處。
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今後5年,全市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將增強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功能,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充分發揮國際機構和世界500強企業集聚優勢,大力拓展對外交往管道,全面提升國際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緊密度,增強國際資源要素的吸附力,建設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和國際友好往來門戶城市。
發展機遇 “我很看好蓉歐快鐵前景”
成都商報:目前我國已有25個城市建立中歐班列,根據去年的資料統計,成都的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開行數量最多、最穩定。為什麼內陸城市成都拔得頭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成都開放的機遇和空間在哪裡?
王義桅:“一帶一路”的提出,將來可能或正在開創一種全新的“中式全球化”。不同于歐洲人開創的海洋型全球化,新的模式打開了內陸貿易的潛力。處於內陸的城市通過打通開放通道,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成都就是一個例子。
放在一個歷史的視野來看,“一帶一路”實際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復興和創新。古代絲綢之路衰落推動歐洲人走向海洋,開創海洋型全球化,原來的貿易90%都是通過海運,沿海港口成為貿易前沿,內陸地區因運輸成本比海運高,發展相對滯後。現在“一帶一路”提出陸海聯通,通過政策發展、技術溝通、觀念改變,天塹變通途。我考察過,中歐班列的運輸成本大概只有空運的1/5,比海運縮短了一半時間。同時,海運適合運大規模裝備,空運運輕巧的東西合算,中歐班列就能運中等的。
具體到成都,與其他開設中歐班列的城市相比,成都的蓉歐快鐵耗費時間更短,11天左右。而且,成都連接歐洲的終點是波蘭,波蘭不到15年由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變為高等收入國家,經濟在中歐比較好,發展潛力不錯,現在搭上蓉歐快鐵迅速成為聯繫歐洲的門戶和橋樑,包括蓉歐快鐵繼續往北延伸,到達德國、荷蘭的港口,將來陸海聯通會更好地發揮它的效應。所以我很看好它的前景。
還有一個因素,是成渝經濟區增長的潛力非常大。中國18個省份跟“一帶一路”直接相關,按區塊劃分,成渝經濟區正處在陸上、海上重要的樞紐地帶,尤其是長江經濟帶,國內是通過長江經濟帶連在一起的。成都是西部的矽谷,大量高新技術產品、電子產品通過蓉歐快鐵運到歐洲,體現了內陸貿易的潛力。
內陸發動機 經濟增長腹地、對外開放基座
成都商報:你曾在談到“一帶一路”倡議時,把成都形容為“內陸發動機”,為什麼?成都將怎樣“發動”內陸,扛起西部地區對外開放重任?
王義桅:“發動機”是站在區域經濟角度,來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幾大經濟體和城市群。
“一帶一路”提出後,開放是更全面更包容的開放,要把內陸地區,尤其是邊疆地區變成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現在把西部變成改革開放前沿,給這些地區帶來發展的希望。比如新疆,五口連八國,一路連歐亞;比如雲南,延伸到東南亞和南亞;中間就是我說的“內陸發動機”,既有成都,也有重慶和西安。在互聯互通的經濟圈建成後,這片區域是經濟增長的腹地,對外開放的基座。
再說怎麼開放的問題。首先還是要依靠中歐班列做出規模效應。現在有十個歐洲國家的15個城市,跟中國25個城市建立了中歐班列。常態化地開下去,隨著越來越多中歐班列開闢,會形成規模和系統效應,成本會大大縮減,尤其是越來越多沿線的佈局會打開,越來越多城市之間互聯互通,陸海再聯通,就更合算了。
成都跟其他24個開設中歐班列的城市肯定會有一定的競爭,這種競爭是良性的。競爭形成氣候。當然需要上層統籌協調,現在國家發改委也在協調。今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包括地方合作、便利化通關等很多內容都會在論壇上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會進一步挖掘其潛力。
未來,中歐班列可能更多是協同發展,以更合理的分工達到互利共贏。比如義務的小商品、成都的先進製造業、鄭州的中轉,在競爭中尋找定位,實現差異化競爭。
還有一個路子,是真正形成陸海聯通,成都與昆明通上高鐵後,由昆明再進一步延伸到中南半島,南亞、東南亞一下子打通了。
但這些構想,開放的模式,都基於一點——互聯互通,也就是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往小了說,互聯互通是一個城市對外開放的形式。往大了說,互聯互通是通過技術、資金的優勢,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比如產業標準、大宗商品的話語權、貿易規則的話語權等。
城市外交 今天更多帶動了地區間經濟合作
成都商報:成都在“走出去”的同時,也不斷亮出城市名片。你如何看待城市外交的興起?城市外交將在哪些層面為城市發展提供動力?對普通市民而言,它又能帶來什麼?
王義桅:2014年,“城市外交”首次從官方管道提出,但學界一直很關注。在全球資源重組的歷史進程中,城市的地位和角色日益凸顯。中國60%的人都生活在城鎮裡了,城市代表了中國未來的形象,城市之間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國家的形象。城市之間的交往本身更加靈活有針對性,由城市擔當領頭羊的角色,將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合作落實到地方、企業和民間等的對外交往與合作,所謂“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既是幹實事,又是建立城市的品牌意識。
今天的城市外交更多地帶動了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比如設立一些產業園區。成都在本地落地了一些國際合作產業園,但去海外落地產業園還比較缺失。據我所知,一些央企、國企在白俄羅斯、埃及、泰國搞產業園,這些都是成都可以效仿的。這幾年,內陸地區、沿邊地區會成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帶,我覺得城市外交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現在的城市外交更加有目的性,更加服務於互聯互通,更加有動力,方向更加明確。
上升到外交層面來說,城市“引進來”和“走出去”有著國家意義:吸引跨國公司進來,發揮地方城市的積極性,鼓勵城市走出去,展示中國多面的立體的形象,用城市夢打造中國夢。落實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城市外交是融入到衣食住行中的。對成都人而言,古代的絲綢之路帶來番茄、西瓜,現在也能帶來波蘭蘋果、德國牛肉。成都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支點之一,蜀錦是絲綢之路上非常重要的商品,那麼現在成都的絲綢能不能與國外創意性產業相結合?更多的,教育、學生之間的交流、培訓,金融業、電子商務不都是潛力巨大的業態嗎?作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國際交往帶來的好處。
(王義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