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中外專家9日出席聯合國在香港舉辦的一個論壇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宣導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契合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提供契機。
當天舉行的"PPP國際論壇"由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舉辦,主題為"通過以人為本及有效的PPP實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年計畫"。活動主論壇邀請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社會資本、學術機構等各方代表,重點討論國際社會如何發展PPP以支援實施"一帶一路"。
香港特區政府"一帶一路"專員蔡瑩璧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說,與聯合國提出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同年,中國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向世界勾勒"一帶一路"的框架和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這一倡議的重點之一,是實現沿線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宏大目標"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也為發展PPP模式提供契機。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今年發佈的報告,亞太地區2016年至2030年間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為1.7萬億美元,而這一地區目前可提供的投資額僅為該數字的一半左右。蔡瑩璧說,這一資金缺口僅靠政府投資難以填補,正是PPP模式可發揮作用之處。
主論壇討論環節,總部設於澳大利亞的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首席執行官克裡斯·希思科特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一直強調基礎設施投資在可持續提升生產力和推動國際貿易等方面的重要性。"世界對`一帶一路`如此感興趣,原因之一在於它契合這一追求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全球背景"。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副行長丹尼·亞歷山大說,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經濟增長的前提在於合理選擇和運營專案,並結合當地民眾和經濟發展需求,以實現可持續性。就這一點而言,"一帶一路"提出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屬於"雙贏合作",對專案所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將產生"轉變性"影響。
就"一帶一路"應該選擇哪種基礎設施項目,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院長嚴厚民建議,不應把眼光局限於"單個建設項目",而要規劃與這一基礎設施相關的整組投資,以確保項目可持續進展並助益當地經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