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游蘇杭)似乎自打誕生之日起,瑞幸的身上便貼上了“快”的標籤。
20個月,2370家店,相當於每天就會有四家瑞幸咖啡開張,如此速度著實令人咋舌。要知道,即便是作為咖啡巨頭的星巴克,在中國完成這樣的規模也足足耗費了16年時間。
而今,瑞幸又以短短的1年8個月,便登上了美國的納斯達克,再度打破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上市紀錄。
據悉,瑞幸咖啡上市首日開報25美元,較IPO定價17美元飆漲近47%,收盤漲幅收窄至19.9%,市值56億美元,較上一輪投後估值29億美元增加近一倍。
瑞星咖啡在納斯達克上市。
誰是幕後的真正推手?
儘管此前已有拼多多、趣頭條等一票“飛速IPO”的前輩們,但此番瑞幸從創業到IPO的速度依舊顯得有些太快了。這背後到底是誰在主導這一切?
要想知道答案,先來看看背後的資方組成。
梳理發現,2018年7月,瑞幸宣佈完成A輪2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10億美元,大鉦資本(黎輝)、愉悅資本(劉二海)、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君聯資本參與了A輪融資;同年12月宣佈獲得了2億美元B輪融資,大鉦資本、愉悅資本、GIC、中金公司等均參與了融資,投後估值22億美元。
事實上,在這份名單中,大鉦資本、愉悅資本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先來看看二者來頭。
據瞭解,掌舵大鉦資本的黎輝曾任職美國華平投資亞太區總裁,早年因投資神州租車與陸正耀建立了緊密關係。2016年-2017年,黎輝更是加入了神州租車的母公司神州優車擔任副董事長,負責神州優車的戰略和資本運作。
離開神州後,隨即創辦了大鉦資本,2018年7月,大鉦資本完成首支基金的首期關賬,規模10億美元。而該基金的第一筆錢,便是投給了瑞幸咖啡。
君聯資本的董事總經理劉二海,則早在2005年便與陸正耀認識。在二者相識的第二年,便投了陸正耀的早期項目“聯合汽車俱樂部”。而後,離開君聯資本創辦愉悅資本,投資了瑞幸咖啡。
黎輝、劉二海二人先後參與了A、B輪的投資,A輪中出現的君聯資本,是劉二海的前東家,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則被傳是大鉦資本的LP;與此同時,在瑞幸咖啡上市承銷商的名單裡,不僅有B輪中出現的中金公司,還有黎輝的前東家摩根士丹利。
由此看來,瑞幸的背後似乎是一個封閉、強關聯的資本閉環。也正是由這些彼此錯綜複雜的連接,共同將其推捧上市。
培育市場初見成效
一直以來,市場對於瑞幸上市最大的爭議在於它未來真實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褪去補貼後,還能否支撐經營?
事實上,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運營效率的提升,瑞幸咖啡燒錢培育市場的成效逐漸呈現。
招股書顯示,截止2019年3月末,瑞幸咖啡獲取新客的成本從103.5元降低到16.9元,下降比例高達84%。與此同時,促銷費用從15.8元降到了6.9元。
在促消費降低並未呈現“用戶流失、收入驟降”的局面。根據招股書顯示,其淨虧損率呈現收窄趨勢,由2018年第一季度的966%,在2019年一季度收窄至115.3%。
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像咖啡這樣的現制飲料毛利潤很高,即便一杯瑞幸咖啡打對折,仍舊有盈利的空間。只是算上硬體支出,瑞幸咖啡才會“不堪重負”。隨著線下佈局完成,攤到每一杯咖啡上的硬體支出在降低,品牌的盈利能力就有機會增強。
儘管“教育”市場初顯成效,但巨額虧損也是瑞幸當前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招股書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淨虧損5.518億元。2018全年淨虧損16.19億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淨虧損為人民幣5637.1萬元人民幣。成立至今共計淨虧損22.268億元人民幣。
對此巨虧瑞幸方面倒是顯得很是坦然,“只是戰略性虧損,完全符合預期。”而作為瑞幸最早且最大的外部投資機構大鉦資本的執行董事劉紹強也解釋道,這是為構建品牌認知度,辨識度,獲取用戶客群必須的前期投入。
與此同時,瑞幸咖啡創始人CEO錢治亞依舊沒打算停止她的步伐。
年初,錢治亞便表示,“2019年瑞幸咖啡還將全速前進”。今年,瑞幸計畫新建超過2500家門店,總門店數將超過4500家,並希望在門店和杯量上全面超過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
考驗才剛剛開始
同樣是“燒錢換市場”,OFO沒能等來預想的結局;而美團儘管圓了上市夢,但現今的日子似乎也並不好過。
那麼,對於瑞幸來說,它的未來又將面臨什麼呢?
一方面,以咖啡起家的瑞幸背後還有一個千億級的大市場等待深耕。
資料顯示,2017年為人均1.2杯咖啡,到2023年則增至人均5.5杯咖啡,中國咖啡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32.3%。與此同時,2018年,中國咖啡市場的規模為390億元,到2023年預計增長到1579億元。
“以中國現在的咖啡市場來看,雖然沒有那麼大,但是還是能夠容得下兩家星巴克。星巴克現在的市值789億美金,如果我告訴你,你給我100億美金,我可以再造一個星巴克,會有人相信的。投資人就是賭這個。”第一資產首席投資官呂曉彤早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
另一方面,細心的朋友還會發現,現今的瑞幸早已囊括了咖啡,果汁,輕食,午餐,休閒食品等產品。
“未來,luckin會擴展其他圍繞目標客群需求的快銷品類,這是我們的思路”,劉紹強解釋到,“可以把它對標成沒有物理貨架的7-11,只是瑞幸的SKU(庫存量單位)會窄,不會做2000個SKU(庫存量單位),區別在這。”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在“便利店”場景下,競爭對手更多,競爭市場也將更為激烈。價格、物流、平臺產品的豐饒性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只僅用了20個月便上市的“獨角獸”,究竟能否跑出一個新的商業故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