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日前發佈,明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同時描繪了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藍圖。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
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未來中國將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能否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
一問:中高速是個怎樣的增速?
發展是硬道理。未來5年將有什麼樣的"中國速度"?"十三五"規劃涉及的眾多內容中,經濟增長目標引人矚目。全會明確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專家普遍認為,經濟增長目標的確定離不開對國內外大勢的準確審視,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十三五"時期戰略定位的精准把握。同時,著眼於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必須統籌考量包括GDP在內的若干經濟社會發展指標。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背景就是"新常態",既不是增長停滯、也不是低增長,而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儘管表現為經濟增長下行,但7%左右仍將屬於世界的高增長水準。
"如果今年經濟增速為7%,那麼`十二五`年平均實際增速將達到7.8%,要實現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速需要達到6.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部長余斌說,新常態下,我們不能再追求不切實際的高增長,但是如果經濟增長短期大幅度滑坡,將很難實現轉型。
儘管目前仍存在一定下行壓力,但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對"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抱有信心。
他說,當前增長勢頭企穩回升,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發展品質穩步提高等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徵,預示著中國"十三五"時期的經濟增長,將既有量的擴張,又有質的提升。
二問:中國經濟新動力何在?
設立母基金引導金融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對科創企業的投資,以服務券形式為中小微企業購買科技服務……上海普陀區日前發佈28條政策意見,從平臺建設、信貸促進等方面進一步打造創新環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普陀區區長程向民說,著眼於"科創驅動轉型實踐區"與"宜居宜創宜業生態區"的定位,下一步將繼續做好雙創服務,特別是發揮上海普陀並購金融集聚區的集聚效應,為創新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
普陀的實踐是當前各地不斷深化改革,努力挖掘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一個縮影。"要實現這種驅動力的切換,必須激發億萬群眾創造和創新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王軍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千方百計激發企業內在創新動力,健全體制機制、堅決清除影響創新能力提高的制度障礙。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平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中心轉向亞太,創新要素也在向東流動,這反映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研發中心放在中國。挑戰儘管不少,但在中國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的過程中也有不少機遇可抓。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東琪表示,當前我國養老消費、健康消費、旅遊消費等熱點加速形成、升級態勢明顯,尤其網路消費等新業態方興未艾,顯示了對經濟的強大拉動力。同時我國城鎮化率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準,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全會提出了"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的新要求。"`十三五`時期,`消費+創新`有望成為可持續增長的源動力。"陳東琪說。
三問:實現中高端還要邁過幾道坎?
今年7月,我國出口馬其頓的動車組在中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下線,這是我國動車組首次打入歐洲市場。中車株機專家委員會主任劉友梅說,企業大踏步走出去,必須以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作為支撐。
同樣地處湖南株洲的千金藥業,力求通過主業從製藥到養生的轉變,投身"二次創業"。"企業不是比誰跑得更快,而是看誰活得更久。"千金藥業董事長江端預說,企業要可持續必須謀求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個是高端裝備製造通過自主創新,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一個是傳統醫藥行業求新求變,通過打造養生產業轉型發展。兩家企業,行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但都在探索邁向中高端。 全會提出,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十三五"要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結構。一方面要提高服務業比重,同時要重視服務業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之間的內在關係,提高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比重。
而在第二產業內部,邁向中高端意味著要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世界產業變革,均給我國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窗口期"。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說,未來我國製造業轉型的戰略思路是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通過關鍵領域、重要環節和重點行業創新突破,逐步淘汰低端製造、積極發展中高端製造,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
四問:改革"硬骨頭"怎麼啃?
一個共識業已形成--改革,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紅利。面向"十三五",我國改革任務繁重而艱巨,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但唯有推進改革,才能化解結構性矛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改革推向"深水區",要抓住關鍵環節、尋求突破。五中全會提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
當前,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正全面推開。到2020年,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其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六項任務是重點。
啃掉改革"硬骨頭",統一思想、推動落實是關鍵。"深化改革要堅決破除懶政庸政、等待觀望、拖延應付、找藉口、不作為、假改革等種種消極態度和投機思想。"王軍說,要抓緊出臺具有重大結構支撐作用的改革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扎實推進,落實督辦,堅決消除中梗阻、腸梗阻,提高改革方案穿透力。
五問:區域發展新格局如何布?
最近,讓蒙羊牧業總裁閆樹春牽掛的是,8月份在興安盟啟動的萬畝草地生態畜牧產業試驗示範項目建設進展。通過生態規模化種植養殖、標準化深加工等產業化發展,蒙羊牧業去年銷售額突破12億元,預計今年將突破20億元。
著力體現綠色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如今成為不少中西部畜牧業資源豐富地區調結構、促發展的共識。 全會指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今年以來,我國區域發展加快推進,一系列重大區域規劃政策相繼出臺。隨著東中西部以及東北"四大板塊"和"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個支撐帶"戰略不斷深入推進,我國區域結構進一步改善,一些中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速超過了東部地區,區域發展不平衡正轉化為中國經濟梯度發展的強大動力。
"加強區域發展規劃,應著力消除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促進要素有序自由流動,通過改革和創新,不斷釋放結構生產力"。王軍說。
在胡鞍鋼看來,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不同功能區之間要相互協調、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並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完善績效評價體系。
張占斌表示,"三大戰略"要發揮推進"四大板塊"協調發展、一體化發展的功能,成為打造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略支撐。
六問: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關鍵何在?
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胡鞍鋼認為,"十三五"時期,中國對外開放將進入"全面開放、全面參與、全面合作、全面提升"的新階段。
"全會為我國當前和`十三五`時期深化全方位開放,統籌開放型經濟做了全面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張占斌說,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霍建國認為,要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就要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