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變動截至日期統計,僅在19日就有27家上市公司淨增持,合計規模為2.93億元。整體來看,中儲股份、捷成股份、中航電子、三棵樹、中航資本、金通靈19日和20日的股東合計增持市值都超過2000萬元,常熟汽飾、東音股份的增持市值也超過千萬元。
相較增持,同期公司回購的情況更值得關注。6月份以來,有46家公司發佈實施回購、回購董事會預案、股東大會通過回購方案等與回購相關的公告。
進一步來看,均勝電子、遠興能源、啟迪桑德、華業資本等4家公司擬回購金額均達到或超過10億元,鵬博士、龍宇燃油、中核鈦白、天音控股等4家公司擬回購金額也均達到5億元及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增持,採取回購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一方面,增持的資金來源是大股東,增持之後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賣出回籠資金,回購股份所用的資金來自上市公司,不少上市公司增發股份獲取資金的要求更強烈,回購之後股份一旦註銷也無法再回流上市公司,因此即便有心,也無力實施回購。另一方面,許多小市值公司的市淨率較高,按市價回購不僅不會增厚每股淨資產,反而會降低,帳面上也不好看。因此,能主動實施回購的公司,除了本身現金流比較充沛之外,也有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的意味在。
回顧A股歷史,增持回購潮一般都是市場階段性築底的一個標誌。2016年1月A股調整至2600點附近,為提振市場信心,上市公司股東們積極增持股票。1月份共563家公司獲股東增持,最後股指觸底反彈;2017年4-5月滬指從3300點調整至3000點附近時,上市公司兜底式增持引發市場關注,最後股指觸底反彈。一定程度上,產業資本增持行為從側面體現出相關個股當前已進入價值區間。而在宏觀經濟整體向好的背景下,被產業資本增持的個股在低估值與業績優異的支撐下,短期回檔後的投資價值更為凸顯。
相較增持,同期公司回購的情況更值得關注。6月份以來,有46家公司發佈實施回購、回購董事會預案、股東大會通過回購方案等與回購相關的公告。
進一步來看,均勝電子、遠興能源、啟迪桑德、華業資本等4家公司擬回購金額均達到或超過10億元,鵬博士、龍宇燃油、中核鈦白、天音控股等4家公司擬回購金額也均達到5億元及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增持,採取回購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一方面,增持的資金來源是大股東,增持之後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賣出回籠資金,回購股份所用的資金來自上市公司,不少上市公司增發股份獲取資金的要求更強烈,回購之後股份一旦註銷也無法再回流上市公司,因此即便有心,也無力實施回購。另一方面,許多小市值公司的市淨率較高,按市價回購不僅不會增厚每股淨資產,反而會降低,帳面上也不好看。因此,能主動實施回購的公司,除了本身現金流比較充沛之外,也有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的意味在。
回顧A股歷史,增持回購潮一般都是市場階段性築底的一個標誌。2016年1月A股調整至2600點附近,為提振市場信心,上市公司股東們積極增持股票。1月份共563家公司獲股東增持,最後股指觸底反彈;2017年4-5月滬指從3300點調整至3000點附近時,上市公司兜底式增持引發市場關注,最後股指觸底反彈。一定程度上,產業資本增持行為從側面體現出相關個股當前已進入價值區間。而在宏觀經濟整體向好的背景下,被產業資本增持的個股在低估值與業績優異的支撐下,短期回檔後的投資價值更為凸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