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規模升至全球第二 5.86萬億貨基的雙面之惑

中国证券网
2017-09-26 15:09

已收藏

《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10月1日將正式實施,新規專門針對貨幣市場基金制定了多個特別規定,包括機構類貨基不得採用攤余成本法等,這部嚴格的管理規定背後也折射出監管層對貨基重視的態度。

事實上,貨基在大眾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其不僅在流動性、收益率等方面遠勝銀行存款,還有著類似於存款的安全性,屬於既可保值又可增值的產品。因此,我國貨基市場規模近年來迅速擴大,在2016年末成為僅次於美國、排名全球第二的市場。

但,這只是貨基天使的一面。

一位元北方固定收益投資總監告訴記者,從海外經驗來看,貨基流動性危機往往伴隨著金融危機,兩者又會相互影響與加強。所以,貨基危機一旦爆發,對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極大,美國貨基教父正是倒在自己一手創立的貨基市場中。這是貨基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業內人士指出,客觀而言,貨基隱藏著巨大風險,也正因此,隨著貨基規模的持續擴大,監管層對貨基的監管日漸趨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而管理新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現象:貨基規模猛增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公佈的資料,截至2017年7月末,貨基總規模達到5.86萬億,占公募基金資產總規模54.86%,而2016年底貨基的總規模為4.28萬億。

短短7個月,貨基規模增加1.58萬億,增幅接近37%,且仍處於快速增長階段。

將時間軸拉長,Wind統計顯示,2003年,我國首只貨基——華安現金富利正式成立,募集42.55億份,有效認購戶數12萬戶。此後,貨基規模快速增長,2014年底達到第一個2萬億規模,2015年底實現了第二個2萬億,2017年7月末達到5.86萬億,距離第三個2萬億隻差一步之遙。

第一個2萬億的臺階,貨基走了12年,而從2萬億到5.86萬億,貨基僅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

從個案來看,更為驚人。天弘基金旗下的餘額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基。2013年6月,餘額寶正式上線,定位于普惠金融的餘額寶在“貨基浪潮”中迅速壯大,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規模達到1.43萬億,超越了大多數中型銀行的存款餘額。

事實上,貨基強大的吸金能力正引發一場銀行“拯救存款”的運動。據記者瞭解,今年以來,不少商業銀行越發重視餘額理財,它們不斷向基金公司伸出橄欖枝,攜手推出餘額理財品種,力圖減少“存款外流”帶來的損失。

透過現象看本質,貨基擁有的優勢是銀行存款無法企及的。據統計,截至8月18日,225只貨基過去一年的平均收益率為3.22%,126只貨基過去三年的平均收益率為10.32%,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存款基準利率(2015年公佈)為:活期0.35%,定期一年1.5%,定期三年2.75%。

濟安金信副總經理、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向記者分析說,不論從哪個維度來看,貨基都完勝銀行存款。首先,短期來看,貨基目前的收益率為活期的10倍多。其次,長期來看,貨基的收益率已經數倍於定期存款。最後,結合貨基的流動性來考慮,定期存款也無法與貨基比肩。

推手:銀行與個人資金

規模不斷壯大的貨基是否存在風險,要搞清楚這一問題,先得瞭解誰在買入。

年初以來,貨基規模經歷了先下滑再上升的過程,從年初的4.5萬億份降至3月底的4萬億份,規模縮水約5000億份,到6月底貨基規模再度反彈至5.29萬億份的歷史高點,二季度增長1.29萬億份。

天風證券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假設機構資金中銀行資金是最重要的來源,因此,可以通過三個標準來識別銀行類貨基。一是今年新成立的基金,規模超過100億份;二是在存量貨基中,規模大於50億份,且歷史上機構占比長期高於95%的;三是在存量貨基中,規模大於50億份,歷史上機構占比波動率大於10%的。天風證券認為,符合這些特點的資金屬於銀行資金的可能性較大。

篩選後的結果顯示,這一輪貨基規模擴張,銀行資金大約貢獻了6000億至7000億增量份額,是最重要的推動力。

當然,個人投資者的貢獻也不小。剛披露結束的公募基金半年報顯示,個人投資者持有份額占貨基總規模的比重為54.87%。不僅如此,個人投資者持有份額從2016年末的1.66萬億增加至2017年上半年末的2.75萬億,期間增加1.09萬億份,增幅高達66%。同期,公募基金總份額也只增加了1.39萬億份。

可見,除了大量資金通過銀行管道流向貨基市場外,個人投資者的資金也是貨基規模增加的另一推手,這反映出大眾對貨基青睞有加,也對貨基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誤區:貨基是絕對安全的

如果說較好的流動性和較高的收益率是貨基備受青睞的最重要原因,那麼,具備同樣屬性的權益類資產——股票或主投股票的偏股型基金為何沒有讓投資者如此“癡情”?“另一個核心因素是安全,在日常宣傳中,貨基經常被定義為安全性最高的產品,甚至會被披上與銀行存款安全性相仿的外衣。”多位元基金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事實果真如此嗎?

日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評級發佈報告稱,中國貨基行業資產集中度將加劇風險,如果大型基金進行大額或突然的資產再分配,可能影響市場流動性或定價機制。惠譽的主要論據有兩個:一是中國貨基資產集中度過高,不利於分散風險;二是目前貨幣基金中有相當比例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定制的貨幣基金,一旦這些機構投資者大額贖回,對市場流動性會影響很大。

惠譽報告的準確性有待商榷,但其提及的“貨基風險”也並非空穴來風。參考海外市場經驗,貨基的確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面。

追溯歷史,貨幣基金市場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兩名華爾街經紀人布魯斯·本特和亨利·布朗瞄準“利差倒掛”這一機遇,發明了美國第一隻納稅貨幣市場基金——Reserve Fund。而利率倒掛長期存在、美國股市數次崩盤,都為此後貨基迅速壯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至2008年末,美國貨幣基金市場規模已發展到驚人的3.5萬億美元。

在此期間,美國有一隻貨基因重倉投資浮息債而導致基金淨值跌破1 元,於1994年宣佈清盤,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貨基“破淨”事件,不過由於該基金無散戶投資者,影響較小。

貨基真正的危機發生金融危機那年,也正是那年貨基教父以親身經歷又給市場上了一堂生動的“貨基風險”課程。

作為首只貨基創始人,布魯斯·本特被譽為全球貨幣基金教父,他在回憶當年設立貨幣市場基金時表示,其初衷是為了讓投資者規避過大的市場風險,提供一種安全性投資和更及時的流動性。“貨幣市場基金的目標是提供有效率的現金管理,為投資者提供可隨時變現的美元資產,同時有一個合理的投資回報。”布魯斯認為。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教父並沒有堅守當初的理念,2008年,布魯斯·本特執掌Reserve Fund因持有7.85 億美元雷曼公司票據,帳面出現巨額損失,那年9月16日,Reserve Fund淨值跌破一美元,隨著金融風暴全面爆發,共同基金歷史上第一隻貨幣基金終以清盤告終。更嚴重的是,負面消息很快擴散到其他貨幣市場基金,引發恐慌性贖回。美國政府最終不得不為市場提供1年內擔保方才平息危機。而布魯斯·本特及相關人士此後也被監管當局以詐騙罪起訴。

啟示:過度追求收益率埋下危機

貨基教父人生的起伏,充分反映出擁有多個光環的貨基並非絕對安全,也給了大眾更多的啟示。

天風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2008年的貨基流動性危機,從直接原因來看,信用事件是導火索。當時投資者判斷,如果雷曼兄弟破產,其發行的商業票據將一文不值,而Reserve Fund持有大量雷曼兄弟商業票據,或面臨巨大損失。因此,投資者出於恐慌紛紛將基金份額贖回,短短兩天之內,該基金就收到近40億美元的巨額贖回申請,基金管理人無力提供足夠的流動性支援,最終不得不宣佈基金跌破面值。

但更深層原因是,基金管理人對高收益的追逐加大了投資組合風險。在貨基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投資經理越來越關注貨基的收益率而非流動性,商業票據、公司債券等風險和收益相對較高的資產占比越來越大。比如,Reserve Fund持有正是雷曼兄弟商業票據。

事實上,“特殊的規則設計導致貨基本身就非常脆弱,並沒有足夠的風險防範措施。一方面,攤余成本法下,投資者認為貨基是剛性兌付的,具有強烈的贖回衝動。另一方面,貨基並沒有像銀行存款那樣設定資本緩衝,當發生擠兌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彌補,貨基將面臨巨大的流動性風險。”上述分析師指出。

據瞭解,我國貨基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如國庫券、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銀行承兌匯票、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等短期有價證券。“也存在一些基金經理為追求較高的收益率,採用激進的投資方式,一旦市場逆轉時,風險就會加速暴露。”前述基金市場人士透露。

另外,貨基的收益率還與市場利率直接掛鉤,高收益率也並非一直能夠維持。2016年1月,日本央行推出負利率政策,震驚全球,不到2個月,貨幣基金市場就出現“關門潮”,管理貨基的11家日本資管機構全部計畫清盤旗下貨基,將變現資金分給投資者。

未來:監管將日趨嚴厲

“從海外市場經驗來看,雖然在較長的時間內,貨基都是安全的品種,不過一旦發生流動性危機,貨基危機極易擴散,而貨基危機往往又伴隨著金融危機,兩者的負面影響會相互傳導,所以貨基危機要麼不爆發,只要爆發對整個金融市場都是毀滅性的。因此,貨基潛在的風險需要提前預防。”一位北方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認為。

防患於未然,證監會近日發佈《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相比徵求意見稿,新規專門針對貨基制定了多個嚴格的規定。此前,在2013年“錢荒”發生後,監管層也於2015年12月迅速出臺了《貨幣市場基金監督管理辦法》。

“我國貨基法律法規的核心內容和美國貨基的政策已相差不大,這次的新規發佈更是細化了此前的大框架。”上述投資總監指出,舉例來說,美國對貨基進行了分類監管,機構類基金、零售類基金、政府類基金在流動性費用、贖回門檻等多個方面的規定各有不同。我國這次新規也開始了分類監管,其中規定,對單一投資者超過50%的新設貨基需符合不得採用攤余成本法對基金持有的組合資產進行會計核算等規定。顯然,這是針對機構類貨基而提出的高要求。

與此同時,擁有大量散客的餘額寶也多次下調個人持有限額,從最初的100萬元,下調至25萬元,此後又調整為10萬元,未來還將繼續下調的傳聞依然不絕於耳。

魔鬼與天使的雙面性自金融業誕生以來就一直如影隨形,貨基自然也不能倖免。雖然我國貨幣基金市場的監管環境正發生極大的改變,但仍可預期的是,隨著我國貨基規模繼續擴大,未來的監管還將日趨嚴厲。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