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儲銀行近日以接近下限的每股4.76港元定價,正式登陸香港市場。
“在郵儲銀行上市的拉動下,香港在全球IPO市場保持領先地位,雖然宗數和集資金額同比有所下降,但也符合目前市場波動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表示。
德勤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香港今年共有71只新股上市集資額大約1364億港元。與2015年首三個季度所完成的72只新股集資1564億港元相比,分別下跌1%和13%。
“在第四季度還有3-4個超大型新股上市,平均每只新股計畫集資規模至少78億港元,包括一家證券集團和一家醫藥公司。今年前八個月港交所收到大約150個上市申請個案,我們預測今年全年香港將有115只新股上市,集資金額將達到2000億港元。”他透露。
同時,在今年前三季度香港IPO市場上,內地金融機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以融資規模而計,前5大IPO融資金額達到1007億港元,全部為內地金融服務機構。其中,郵儲銀行以597億港元位居榜首,創下自2014年阿裡巴巴上市以來的最大新股發行紀錄。
但歐振興指出,今年迄今為止,新股上市的集資規模普遍縮小,主機板的平均融資規模為9億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9%,以估值而言,64%的IPO市盈率在10倍以上,其中市盈率在20倍以上的僅占25%,遠遠低於去年同期的37%。
創業板定位不明
由於市場持續不明朗,香港零售投資者對新股的認購興趣寥寥。
“今年前三季度,有68%的主機板IPO獲得超額認購,46%獲得20倍以上的超額認購,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滑,同時,僅38%的IPO定價高於發售價格區間的中間值。”歐振興坦言。
以招商證券為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得的銷售檔顯示,公司計畫在香港發售約8.91億股新H股,集資最多113.9億港元,招股價區間為每股11.54-12.78港元,相當於市賬率1.1至1.2倍,相比9月23日A股收市價17.39元人民幣,大幅折讓約36.5%至42.7%。
歐振興同時表示,由於市場炒賣氣氛濃厚,香港創業板新股仍然佔據上市首日表現最佳的前三,其中今年4月上市的聯旺集團的首日回報率達到1438%,上市後三天連漲了43倍。在創業板的推動下,前三季度香港整體新股首日回報率為203.7%,同比激增35.9個百分點。
“創業板起初的定位是作為主機板的踏腳石,因此一些企業在達到一定規模後就可以轉主機板,從而造成創業板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流動性較差的局面。港交所此前計畫推出新三板,因此需要重新明確創業板的定位。”他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香港創業板成立於1999年11月,起初是模仿美國納斯達克,因此,相比主機板市場門檻更低,公司沒有盈利要求,可以不公開招股。由於流通量持續低迷,香港創業板一直處於被邊緣化的尷尬局面。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3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有9家已發出盈利預警。同時,一些創業板公司流通量不足,股權高度集中。創業板統計資料顯示,今年8月創業板的每日成交金額僅為5.33億港元,同比減少20%,每日平均成交不到18宗。
基石投資者“雙刃劍”
作為香港市場獨創的基石投資者機制,近年來飽受市場詬病。
“基石投資者是香港市場獨有的,當初引入是考慮到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認知度有限。這個機制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在市場波動的時候,可以幫助一些企業順利完成IPO;但如果基石投資者的比例過高,可能會導致二級市場流動性枯竭。”歐振興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今年6月,國銀租賃8.10億美元的香港IPO有78%被分配給基石投資者,創下基石投資者占比的最高紀錄。在郵儲銀行的IPO發行中,6家基石投資者包攬了約77.12%的集資金額。招商證券9月26日正式在香港招股路演,並宣佈共有人保壽險、馬化騰等11位基石投資者保駕護航,其投資金額占H股IPO比重約60%。
歐振興表示,引入基石投資者造成新股預先分配,對其他投資者形成不公平。“現在的經濟週期越來越短,目前6個月的鎖定期比較合理,香港市場的基石投資者在禁售期結束後並未出現大幅拋售的情況,對市場影響有限。”
儘管港股估值偏低,二級市場交投平淡,仍然吸引眾多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目前,內地排隊上市的企業達到800多家,平均需要等候三年左右,時間成本太高。因此,作為內地企業國際化的首站,香港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某外資行上市部門負責人坦言。
招商證券董事長宮少林9月26日出席新股上市發佈會時表示,集團希望通過香港平臺,加強發展海外業務,雖然香港市場表現平穩向下,仍然充滿信心。
“全球各大交易所紛紛推出新政策吸引科技股的公司上市,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同股不同權的架構,但目前對香港形成的競爭壓力仍然有限,香港融資配套較完善,稅率相對簡單。”澳大利亞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分會副會長柯灝泓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