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債券

2018年債市:市場邏輯切換 配置價值回歸

中国证券网
2018-01-02 09:18

已收藏


2017年,債市經歷了由牛轉熊的深度調整。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年初的3.1%一路升至當前的3.9%,超過市場預期。這是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中國金融監管逐步趨嚴、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

展望2018年,債市將在全新的金融監管框架下穩步運行,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的本源。在業內人士看來,債市的研判邏輯不再簡單地依託于傳統的GDP基本面分析,而是演變為綜合納入監管政策、資金面、參與機構行為等多層次因素考量的新思路。

金融監管:關注新政影響發酵

過去一年,一系列新監管政策出臺,引發債市情緒的爆發與調整。今年,監管新政將逐一落地,市場主動自我規範,嚴監管的後續影響將持續發酵。

在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本思路下,去年11月以來,資管新規、商業銀行流動性新規、銀信類業務新規等一系列政策出臺,金融體系內部加速降杠杆,其影響迅速傳導至債市。

其中,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提出打破剛兌、淨值化管理、規範非標投資等,或將限制對債市投資總需求。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汪聖明在“2017中國債券論壇”上表示,展望未來,要高度重視資管政策對今後信用債投資的影響。一是信用品投資的需求總量短期或受壓制。過去銀行理財及表內同業投資資金是各類資管資金的重要來源,其投資標的也以信用品為主。新規或導致資管規模萎縮,短期來看信用品投資需求下降。不過,在標準化信用品中,投資信用債的相對比重預計有所提升,長期來看對其需求也有望增長。

二是整體信用投資風險偏好或趨於下降。未來要根據居民企業的風險偏好,來調整對信用債投資的總量和結構。可以預計,這部分資金對信用債等信用品投資的風險偏好會更加審慎。這也會導致部分發債企業,在金融去杠杆和資管新政之下,面臨再融資困難。

利率方面,新規提出的打破剛兌一旦實施,市場無風險利率也將相應回落,但並非一蹴而就。他認為:“從金融去杠杆來看,儘管主要政策都已經和市場見面了,靴子落地發酵的過程才剛剛開始。”

實業復興:

供給側改革延續下的產業變化


過去一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產業信用風險乃至實體經濟復蘇的影響深遠。受益於去產能的實質性推進,2017年中上游產業的整體產能利用率提升,企業利潤明顯改善,促使過剩產能信用債的利差大幅收窄。這一重要邏輯是否會在2018年繼續演繹?

在鵬揚基金副總經理李剛看來,供給側改革是推動PPI超預期上漲的主要因素,而未來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企業利潤增速雖然會放緩,但仍將保持一定增長。債市邏輯框架要從之前的以需求分析為主,向以供給側改革推動的供給驅動轉變。

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喬永遠則看好“去杠杆+去產能”帶來的實業復興。一方面,去杠杆為產能收縮提供政策調整,為企業盈利回升提供基礎,可能帶來金融業全面反哺實體經濟;另一方面,去產能有望繼續通過產能收縮支持企業盈利增強,產能過剩行業的市場認可度上升,還款能力提高、負債率優化、兼併重組推進。

基於此,喬永遠認為,2018年將出現兩大超預期:一是,PPI可能超預期上升,對CPI傳導壓力開始出現;二是,實體企業盈利回升並持續加強。

與此同時,也有業內人士預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加速風險的釋放或導致未來違約事件發生。風險釋放過程中的利差走闊,也孕育著信用債超跌的配置時機。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信用債將迎來回售高峰。中金公司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1月29日,2018年非金融類信用債到期量合計3.83萬億元,其中除短融外的中長期債券到期量較大,較過去兩年均有提升。而且,2018年進入回售期的信用債規模達1.04萬億元,較去年大幅增長113%,是2016年的3.3倍左右。其中,公司債是2018年到期和回售增幅最大的品種。從行業來看,城投和房地產是2018年債券兌付量最大的行業。從2018年到2021年,存量城投債的兌付壓力將逐年增加。企業如何渡過到期及回售高峰值得關注。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