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3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一個團隊,最新通過植物孢粉資料,全面還原出近2萬年以來中國南方的植被變化過程。研究顯示,近2萬年內,我國南方氣候由冷變暖。氣候條件的變化,與人類早期先民從遊牧採集轉變為農耕定居關係密切,而人類活動也對植被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科研團隊歷時5年,在我國長江以南的20個地層剖面鑽孔,最後選取其中14個點位元的資料,研究過去2萬年來植被隨氣候以及人類活動變化的規律。
科研人員發現,約1.8萬年前,在中國南方,有溫帶植被分佈在現在的亞熱帶地區。這說明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寒冷。到約9000年前,植被分佈類型與現在類似,說明當時的氣候已明顯變暖,與現在相當,局部地區溫度甚至比現在還高。6000年前,植被特徵與9000年前相似,這說明雖然當時已有人類活動,但早期耕作對原始植被和環境的影響還較小。到約4000年前,森林被火燒毀的痕跡明顯增加,闊葉林大面積消失,這說明人類活動已對環境造成明顯影響。
此外,在9000年前至4000年前,我國南方地區明顯受到夏季風影響。這使得氣候更加溫暖濕潤,充足的水分對農業發展有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比其他地區更早,影響也更加明顯。
"這項研究反映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對現在的環境研究也有借鑒價值。今後,我們還將研究更多剖面資料,更全面、系統地還原古環境變化。"負責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偉銘說。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權威學術刊物《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