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虛擬貨幣挖礦被國家發改委列為淘汰類產業 市場前景堪憂

新华网
2019-04-10 16:04

已收藏

原標題:國家發改委發佈最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虛擬貨幣挖礦列為淘汰類產業

虛擬貨幣市場前景堪憂,礦場可能消失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生產過程)”列為淘汰類產業。

挖礦早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所謂“挖礦”,就是利用電腦進行特定運算,以獲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過程。挖礦的人即礦工,他們用電腦運算進行“記帳”,維持比特幣這一系統運行,而比特幣就是對於他們這一維護工作的獎賞。值得注意的是,記帳的權利是需要各方來“搶”的,電腦的運算能力越強,獲得記帳獎勵的概率就越高。這也就為挖礦產業的形成創造條件。

有人說,不就是挖礦嗎,至於上升到產業高度嗎?

實際上,挖礦早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晶片設計製造,到礦機生產銷售,再到礦池和礦場的運維,這條產業鏈上下遊人滿為患。

先看上游,之前提到礦工獲取虛擬貨幣的數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電腦的總體性能,也就是運算能力。挖礦實際是一個算力比拼的過程,擁有較多算力的人挖到虛擬貨幣獎勵的概率越高。過去,用普通個人電腦就能輕鬆挖礦,但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用普通電腦挖到虛擬貨幣的概率越來越小。很快,專門為挖礦設計的電腦橫空出世,目前根據底層區塊鏈的加密演算法而研發的ASIC晶片礦機在市場中處於主流地位。

再看下游,個人電腦已很難挖礦,單個礦機也勢單力薄。為提高效率,礦工開始把一堆礦機集中起來挖礦,這就是礦場。礦場主一般需要支出礦機維護費用、場地租賃費用和電費支出,而國內礦場一般分佈在四川、雲南、貴州、內蒙古等地,因為這些地方的電費更便宜。此外,沒錢建礦場,怎麼辦?又一種新模式出現,有人通過技術協議將地理位置上分佈在不同地區的礦機算力合併,整合區塊鏈網路中的零散算力進行挖礦,收益共用,並收取一定託管費用。

虛擬貨幣未得到官方認可

產業鏈非常成熟,三家生產礦機的廠商甚至動起上市的念頭。近來,比特大陸、億邦國際、嘉楠耘智這三大礦機巨頭紛紛赴香港IPO,結果全軍覆沒。原因很簡單,他們的主營業務都是礦機,受虛擬貨幣市價波動影響太大,儘管他們宣稱將開拓人工智慧等業務,但沒有受到港交所的青睞。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表示:“對於IPO,港交所的核心原則是上市適應性。擬上市公司向投資者介紹的業務模式是否適合上市?比如,公司過去通過A業務賺了幾十億美元,但突然說將來要做B業務,還沒有任何業績。或者說B業務模式更好,那我就覺得當初你拿來上市的A業務模式沒有持續性。此外,一些業務之前處於監管空白區,發展很快,慢慢地被納入監管,這個業務還能賺錢嗎?”

現在看來,這個錢還真不好賺。業內人士稱,發改委此次要淘汰這一產業,主要是回應之前對於虛擬貨幣的監管要求。ICO(首次幣發行)已在國內被歸類為非法集資活動,虛擬貨幣也沒有得到官方認可。之前監管就要求地方政府採取與電價、土地使用、稅收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措施來指導比特幣礦工退出業務。不僅如此,由於近來虛擬貨幣市場行情不佳,挖礦市場遠不如過去紅火,虧損時有發生。從監管和市場大勢來看,這一行業的發展前景堪憂。再者,從社會角度看,主流觀點認為挖礦對於硬體資源和電力資源是種浪費。技術存在的意義是為提高效率,挖礦則沒有對任何社會行為產生正面影響,為了挖礦把全世界大量的運算能力運用到一個虛擬貨幣系統上,對社會發展毫無益處。有研究顯示,目前比特幣每年消耗電量超過20億瓦,幾乎相當於全球電量的0.5%。但也有從業者稱,挖礦耗費的硬體和電力,都是個人自願購買,不少礦場消耗的都是偏遠地區的電力,與其讓這些電廠多餘的電力浪費,不如通過挖礦產生收益。

發改委此文一出,可以預見地方政府會更重視產業政策方向,對挖礦產業進行抑制。之前到處去偏遠地區獲取低廉電費的國內礦場,或許會慢慢消失。(記者 張楊)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