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產業新體系是什麼樣子?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的命題,在兩會代表委員中激起重重迴響。
“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這是“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目標,並以“三條主線”作為路徑: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支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三條主線’契合時勢”。在代表委員眼中,經濟形勢複雜多變,構建優化現代產業體系已刻不容緩。而貫穿構建過程,需要的正是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提出,中國的製造企業應提升產品技術、工業化水準、全球品牌和管道、互聯網應用和服務的核心能力。“中國製造+互聯網”是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認為,當前我國工業軟體產業普遍存在規模小、研發能力和產業化程度較弱、核心技術缺少自主性和市場話語權等問題,導致製造業資訊化建設碎片化現象嚴重。建議以IT創新加快推進“中國製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從大資料、雲計算,到人工智慧、新能源車,再到精准醫療、虛擬實境……新技術、新產業畫卷的漸次展開,在代表委員看來,正是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征程的開始。
“中國製造”走上創造性變革
曾經譽滿全球的“中國製造”,近年在消費者對優質、智能、個性化商品的需求面前遭遇捉襟見肘般的尷尬。
有資料表明,2015年中國人海外消費了1045億美元,大到電器,小到指甲刀、牙膏,無一不出現在國人海淘的籃子中,國人海淘的現象直指中國製造業的痛點——有消費需求,卻滿足不了。
“這是長期忽視提升消費品品質、轉型升級等供給要求導致的問題,中國製造未來必須求新求變,向中高端升級。”來自製造業的一些代表認為。
中國製造走向中高端,也已是決策的目標。“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以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資訊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慧、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加快發展新型製造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對記者說,“中國製造+互聯網”是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的製造企業應提升產品技術、工業化水準、全球品牌和管道、互聯網應用和服務這4項“核心能力”。
“中國和美國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最完善、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比歐洲、日本和韓國企業都有優勢。”李東生相信,只要中國企業腳踏實地地積累創新,成為世界一線企業並非遙不可及。再用10至15年,中國企業大多數行業技術能力將進入全球第一陣營。
與李東生不謀而合,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建議,以IT創新加快推進“中國製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他認為,突破軟體公共核心技術,加速提升資訊技術產業支撐能力,是中國由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的先決條件。建議加快培育壯大一批IT龍頭企業,集中突破智慧製造支撐軟體的公共核心技術,並牽頭整合協同製造核心資源,創新智慧製造生產服務模式,在“中國製造+互聯網”上儘快取得突破。
除互聯網及IT技術外,中國製造業因長期處於生產鏈條中的“加工製造”環節,對於產品的前期研發和後期的品牌銷售卻都存在著短板,這一問題可從國人到日本買馬桶蓋事件中窺見一斑。明明是中國製造,卻要去日本購買,近在眼前的產品卻無人問津,這背後就隱匿著製造業在科技研發和品牌塑造方面被忽視的原因。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雲傑說,“中國製造不要單純地追求智慧製造方面,要以品牌為核心來推動製造的發展。只有以品牌為核心,中國製造才能有更大的方向”。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告訴記者,她曾做過一個實驗,把品牌去掉,讓國產電飯煲與國外產品同台競技,結果中國貨勝出。從中可以看出,在製造業的競爭環節,品牌塑造必不可少,只有當中國品牌享譽世界之時,中國才算得上從製造大國邁入了製造強國。
“中國製造”走出尷尬,還可以從“德國製造”吸取養分。
高品質的德國製造早已作為德國的一張世界名片深入人心。德國製造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是注重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
而“工匠精神”一詞也寫上了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中國製造”的新追求。一些企業家代表委員告訴記者,這種代表專注、精確、注重產品品質的職業精神,正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重視,它們正通過激勵、制度、文化等將其烙入產品基因中。
中國製造業的“創造性變革”已在路上,“內生性繁榮”猶可期待。
新科技正在改變生活
這幾天,全球媒體、產業界最為矚目的事件,是曾經擊敗過歐洲圍棋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式“阿爾法圍棋”與韓國圍棋冠軍李世石的交戰,因為其結果對人類與人工智慧的未來,都極具象徵意義。
近年來,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高科技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加速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新科技產業未來已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各領域商用。培育人工智慧等成為新增長點。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家五年戰略規劃中提及人工智慧。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總裁劉慶峰對記者說,人工智慧大規模的應用就在這3到5年。拓墣產業研究所近日發佈報告預測,2015年以企業為主的人工智慧系統市場價值接近2億美元,到2020年將可達20億美元以上,五年之間成長倍數高達10倍。
不僅是人工智慧,“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對新興產業提出了通盤戰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瞄準技術前沿,把握產業變革方向,圍繞重點領域,優化政策組合,拓展新興產業增長空間,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提升新興產業支撐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產業,構建新興產業發展新格局,完善新興產業發展環境。
如新能源汽車。3月13日,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在人民大會堂說,我國新能源汽車已進入成長期,產業發展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預計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將迎來一倍以上增長。
苗圩說,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面臨兩個瓶頸:一是產品端,我們需要集中攻克以動力電池為代表的產品的性能、可靠性、行駛里程、壽命等難題;第二是應用端,加速社會上充電設施的建設。政府有積極性來推動這兩方面發展,工信部已做好安排,以保證新能源汽車產業更好地發展。
甚至對最新最熱的虛擬實境,“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也有提及,而政府工作報告則重點提出,壯大網路資訊、智慧家居、個性時尚等新興消費。鼓勵線上線下互動,推動實體商業創新轉型。
未來,虛擬實境將更深入地涉及全產業上下游各細分環節——如基於三維GIS的數位城市、數位國土已經成為國家資訊化工程的一部分;針對工業輔助設計的虛擬裝配、產品三維化設計等在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中國的工廠、車間。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虛擬實境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趙沁平對記者說,2016年將成為虛擬實境技術元年,VR產業正迎來春天。預計2020年VR設備出貨量在820萬台,用戶數量將超過2500萬人。
“現代產業新體系的藍圖已經繪就,各參與方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去推動。”接受記者採訪的代表委員說,高端製造、新興產業、優質高效的服務業也是世界各國搶佔的熱點產業,我們面臨的態勢就是不進則退。
“在美國經濟發展歷史上,其產業結構升級也有類似我們的邏輯主線。”長江養老保險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這樣評價“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的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的“三條主線”。
“互聯網熱潮”為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帶來了十年繁榮,創造了大量高科技就業機會。在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互聯網產業輝煌的前景為美國市場引來八方資本流入,內生性的繁榮預期帶動了就業,推動了經濟,引領內外部更多資本增量進入實體和金融市場,從而帶動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張。
中國如何從中借鑒經驗?對此,俞平康認為,從資本投入的角度來看,可行的途徑就是依靠政府力量重點支持某些行業,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等。
事實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已有擘畫: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實施品質強國戰略;在空天海洋、資訊網路、生命科學、核技術等領域,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隨著“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即將審議通過,一系列構建新產業體系的行動也啟動在即。可以預見,在產業結構轉型、經濟築底調整過程中,傳統產業和新興行業的分化愈發嚴重。落後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將被淘汰,新的生產力將取而代之,科技創新將改變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式。中國也必將迎來全產業的復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