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看不見天花板的細分主題。”——招商證券一份研報如此描繪智慧製造的投資機會。
在備受關注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智慧製造引人浮想聯翩。如工信部部長苗圩所言,《中國製造2025》要以智慧製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據估測,未來,智慧製造的投資總額將超萬億元,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投射在A股市場的景象是,與智慧製造有關的並購重組風起雲湧。但正如股市沉浮一樣,智慧製造的升級之路一定不是坦途,政策的引導扶持、企業的路徑選擇、創新的力度與成效等,都會左右智慧製造發展的速度與走向。
智慧製造的中國路徑
在接受上證報採訪時,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特別闡述了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的側重點:“中國製造2025主要是側重於產業與政策,工業4.0主要側重於技術與模式,所以並不一樣。不過,也有一大共同點,那就是智慧製造。”
事實上,智慧製造並非只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概念,而是製造業依據其內在發展邏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整合逐步形成的現實路徑。
具體來看,工業4.0首先要打造智慧工廠,在生產設備中廣泛部署感測器,使其成為智慧化的生產工具,成為物聯網的智慧終端機,從而實現工廠的監測、操控智慧化。未來的智慧工廠,設備的自動化層和生產製造的管理系統之間的對接將會更加無縫化,從而能夠實現智慧製造,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個性化定制需求。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我國製造業發展參差不齊,整體上處於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範階段,面對工業4.0,首先要考慮的思維方式、經營方式和生產模式的轉變。
對中國製造企業來說,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痼疾都不利於企業的智慧化轉型。但隨著國內及跨鏡電商環境日益成熟,中國企業獲得更多的海外商機。
更重要的是, “互聯網+”促使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借力“萬眾創新”風潮,業已成為新一輪中國製造的制高點。以海爾為例,公司圍繞智慧生態圈建設,推進智慧硬體端、APP軟體端、協力廠商資源引進構建生態圈佈局。資料顯示,2015年1—6月,海爾智慧白電產品銷量超過110萬台、銷售收入超過32億元,均實現高速增長;4月份,海爾上線U+APP,建立智慧生活統一入口,上線以來註冊用戶數達到277萬;目前已引進協力廠商資源78家。
產業升級的資本機遇
毫無疑問,智慧製造潛藏巨大的投資機會。從市場角度看,在本輪製造業智慧化升級的過程中,生產端將最先受益,彈性也最大,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對於智慧製造的產業上下游,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以機器人產業為例,高工機器人研究所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機器人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主要集中於華南地區和華東地區。今年1-8月,華南地區機器人產業擬規劃投資規模超過160億元,占全國比例為47%,位居全國第一;華東地區投資規模超過140億元,占全國比例為43%。
上市公司也紛紛搶灘智慧製造的制高點。一方面,部分傳統製造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實現盈利模式轉型。如針織機龍頭慈星股份開拓的機器人系統集成業務已初見成效,未來有望通過新產品全成型電腦橫機打開單件生產的定制化流程市場。
不少上市公司通過並購擴張產業鏈。瑞淩股份借助德國CLOOS進軍高端領域,同時利用產業基金不斷增強外延擴張實力。在設立佳士機器人之後,佳士科技進一步參股艾爾克萊福特和鵬鼎創盈,全面切入機器人領域。
在二級市場上,智慧製造作為熱門投資主題最大的優勢在於可驗證性,且在細分領域已經開始釋放業績,比如華昌達上半年業績就大增約8倍,合併報表因素之外,報告期內訂單量增加亦是業績變動的重要原因。
政策紅利逐漸釋放
另一個顯著的差異是,德國工業4.0概念是在德國學界和產業界的建議與推動下形成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則有著強力的政府推手。
近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智慧製造發展戰略,編制智慧製造專項規劃。這不過是2015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推進智慧製造方面的一個政策縮影。
除了備受矚目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之外,今年3月9日,工信部發佈了《關於開展2015年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的通知》,從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慧裝備等6個方面分類實施試點示範。3月31日,工信部發佈《關於繼續開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繼續在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領域開展試點示範工作,培育互聯網創新模式,為推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提供重要支撐。同時,天津、雲南、青島等省市已制定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實施方案。
9月10日,工信部公佈了2015年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案名單,公佈了46個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案,涉及38個行業、21個地區。國泰君安研報認為,“十三五”規劃將延續這一產業推動發展的方法,相關示範工程的入圍企業有望獲得政府政策的傾斜和財政的支持,將切實受益。
中信建投亦在研報中認為,智慧製造和服務型製造適用於中國製造業的所有行業,未來將貫穿中國製造業“由大到強”的整個過程。而從資訊技術產業看,《中國製造2025》以及“互聯網+”戰略的出臺,將對產業爆發起到推動作用。
在備受關注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智慧製造引人浮想聯翩。如工信部部長苗圩所言,《中國製造2025》要以智慧製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據估測,未來,智慧製造的投資總額將超萬億元,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投射在A股市場的景象是,與智慧製造有關的並購重組風起雲湧。但正如股市沉浮一樣,智慧製造的升級之路一定不是坦途,政策的引導扶持、企業的路徑選擇、創新的力度與成效等,都會左右智慧製造發展的速度與走向。
智慧製造的中國路徑
在接受上證報採訪時,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特別闡述了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的側重點:“中國製造2025主要是側重於產業與政策,工業4.0主要側重於技術與模式,所以並不一樣。不過,也有一大共同點,那就是智慧製造。”
事實上,智慧製造並非只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概念,而是製造業依據其內在發展邏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整合逐步形成的現實路徑。
具體來看,工業4.0首先要打造智慧工廠,在生產設備中廣泛部署感測器,使其成為智慧化的生產工具,成為物聯網的智慧終端機,從而實現工廠的監測、操控智慧化。未來的智慧工廠,設備的自動化層和生產製造的管理系統之間的對接將會更加無縫化,從而能夠實現智慧製造,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個性化定制需求。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我國製造業發展參差不齊,整體上處於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範階段,面對工業4.0,首先要考慮的思維方式、經營方式和生產模式的轉變。
對中國製造企業來說,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痼疾都不利於企業的智慧化轉型。但隨著國內及跨鏡電商環境日益成熟,中國企業獲得更多的海外商機。
更重要的是, “互聯網+”促使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借力“萬眾創新”風潮,業已成為新一輪中國製造的制高點。以海爾為例,公司圍繞智慧生態圈建設,推進智慧硬體端、APP軟體端、協力廠商資源引進構建生態圈佈局。資料顯示,2015年1—6月,海爾智慧白電產品銷量超過110萬台、銷售收入超過32億元,均實現高速增長;4月份,海爾上線U+APP,建立智慧生活統一入口,上線以來註冊用戶數達到277萬;目前已引進協力廠商資源78家。
產業升級的資本機遇
毫無疑問,智慧製造潛藏巨大的投資機會。從市場角度看,在本輪製造業智慧化升級的過程中,生產端將最先受益,彈性也最大,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對於智慧製造的產業上下游,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以機器人產業為例,高工機器人研究所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機器人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主要集中於華南地區和華東地區。今年1-8月,華南地區機器人產業擬規劃投資規模超過160億元,占全國比例為47%,位居全國第一;華東地區投資規模超過140億元,占全國比例為43%。
上市公司也紛紛搶灘智慧製造的制高點。一方面,部分傳統製造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實現盈利模式轉型。如針織機龍頭慈星股份開拓的機器人系統集成業務已初見成效,未來有望通過新產品全成型電腦橫機打開單件生產的定制化流程市場。
不少上市公司通過並購擴張產業鏈。瑞淩股份借助德國CLOOS進軍高端領域,同時利用產業基金不斷增強外延擴張實力。在設立佳士機器人之後,佳士科技進一步參股艾爾克萊福特和鵬鼎創盈,全面切入機器人領域。
在二級市場上,智慧製造作為熱門投資主題最大的優勢在於可驗證性,且在細分領域已經開始釋放業績,比如華昌達上半年業績就大增約8倍,合併報表因素之外,報告期內訂單量增加亦是業績變動的重要原因。
政策紅利逐漸釋放
另一個顯著的差異是,德國工業4.0概念是在德國學界和產業界的建議與推動下形成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則有著強力的政府推手。
近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智慧製造發展戰略,編制智慧製造專項規劃。這不過是2015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推進智慧製造方面的一個政策縮影。
除了備受矚目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之外,今年3月9日,工信部發佈了《關於開展2015年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的通知》,從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慧裝備等6個方面分類實施試點示範。3月31日,工信部發佈《關於繼續開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繼續在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領域開展試點示範工作,培育互聯網創新模式,為推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提供重要支撐。同時,天津、雲南、青島等省市已制定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實施方案。
9月10日,工信部公佈了2015年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案名單,公佈了46個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案,涉及38個行業、21個地區。國泰君安研報認為,“十三五”規劃將延續這一產業推動發展的方法,相關示範工程的入圍企業有望獲得政府政策的傾斜和財政的支持,將切實受益。
中信建投亦在研報中認為,智慧製造和服務型製造適用於中國製造業的所有行業,未來將貫穿中國製造業“由大到強”的整個過程。而從資訊技術產業看,《中國製造2025》以及“互聯網+”戰略的出臺,將對產業爆發起到推動作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