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醫療保健

百家門外漢跨界搶食 健康中國主題持續靚麗

中国证券网
2015-12-30 12:14

已收藏

2015年醫藥行業可謂暗流湧動。在傳統製藥企業發展模式遭到衝擊、業績整體下滑的同時,互聯網+等新趨勢在醫藥行業的應用開始受到重視,讓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概念大行其道。
  
2015年也是醫藥行業改革縱深推進的一年。包括分級診療、醫藥分家在內的改革,推進難度越來越大,可謂進入深水區。“以前有關該行業的文件都是包括國家食藥監總局、衛委、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發佈,而今年以來,很多政策的發佈平臺都是國務院。這意味著,上述實施難度很大的政策有望一點點的推進。”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負責人史立臣對媒體記者表示。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向媒體記者表示,隨著醫保支付壓力的加大,政府開始注重醫療投入的合理性、有效性,即更重視資源的優化配置。“未來有利於提升醫保支付效率的細分領域將受到重視,而任何無效的應用和操作將逐漸被拋棄,企業應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

上市藥企整體業績增速放緩 醫療服務子行業快速增長惹眼
  
自2013年下半年起,醫藥工業產值和利潤開始出現增速放緩的趨勢。即使是業績較好的上市公司,也感受到了業績增長乏力的寒意。據同花順資料,2015年前三季度,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208家上市公司總計實現營業收入5763億元,2014年同期為5097.7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86億元,2014年同期為397.5億元,同比增長22.2%。“醫藥行業整體業績承壓的主要原因是醫藥招標、醫保控費和宏觀經濟不佳所致。”一位元醫藥行業分析人士向記者介紹。
  
不過,從申銀萬國二級行業分類來看,生物醫藥行業不同板塊的增長幅度出現了分化。
  
中藥行業59家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37.9億元,2014年同期為1219.1億元,同比增長僅為9.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88億元,2014年同期為153.7億元,同比增長22.5%。
  
化學製藥板塊66家上市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45億元,2014年同期該值為1225億元,同比增長約為9.7%;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28.25億元,2014年同期該值為108.6億元,同比增長約為18%。
  
醫藥商業板塊19家上市公司1月至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2407億元,2014年同期該值為2091億元,同比增長15.1%;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5億元,2014年同期該值為52.8億元,同比增長23%。
  
醫療器械板塊23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84.4億元,2014年同期為153.8億元,同比增長19.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3.1億元,2014年同期為20.9億元,同比增長10.5%。
  
醫療服務板塊10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4億元,2014年同期為93.7億元,同比增長4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3.5億元,2014年同期為10.8億元,同比增長約為25%。
  
生物製品板塊31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4億元,2014年同期為314.6億元,同比增長12.5%;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9.48億元,2014年同期為51.98億元,同比增長約33.6%。
  
對於上述資料,有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醫療服務行業近年來一直享受著改革的政策紅利,今年上半年醫院建設和收購如火如荼,這部分增量推動了醫療服務子行業快速增長。此外,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電商領域的大健康消費比例持續上升、藥店終端的地位逐步提高,都推動了醫藥商業的快速發展。
  
“對於製藥企業來說,生產輔助用藥、品質低的藥的企業未來將會受到衝擊,部分產品會面臨降價、甚至退出市場的風險。”一位元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

招標降藥價仍在繼續 二次議價讓藥企更頭疼
  
2015年,新一輪藥品採購啟動,而降藥價成為眾多藥企的敏感詞。“今年除了藥品招標以降價為普遍現象外,醫院聯合起來進行二次議價更讓藥企頭疼。”史立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國務院辦公廳在今年5月份下發的《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藥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這意味著降低醫院的藥品收入將逐步落實”。一位元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
  
而今年是招標大年。從目前公佈的招標情況來看,醫藥製造企業的藥品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與2010年中標價格及周邊六省平均中標價格相比,湖南省11296種擬中標的價格普遍出現了10%至15%的下降;在浙江模式中,藥品價格要在參考省份基準價格藥價的基礎上進行降價。在其他省份的藥品集中採購中,藥價亦有10%至15%的下降空間。目前,在各省份藥品集中採購中,僅有重慶、貴州及西藏三省尚無重大進展。
  
不過,史立臣認為,招標降價只是起點,醫院聯合議價將會進一步壓縮藥企的利潤空間。
  
今年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跨區域聯合採購的多種形式,這意味著醫院可以進行二次議價,“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醫院聯合起來二次議價的現象,藥企在招標價格基礎上再次將藥品價格,壓縮比例有的甚至達20%至30%。”上述醫藥行業資深人士介紹。
  
對於這種現象,史立臣認為,這對以醫院銷售為主的藥企影響較大,對於以藥店為主的藥企影響不大。“未來隨著醫藥分家的推進,對現有的銷售模式衝擊更大”。

處方藥網售放開仍待定 業內人士稱離曙光不遠
  
自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佈《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辦法》)之後,醫藥電商、網售處方藥解禁一事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辦法》的出臺日期經歷了多個時間點的變化,到2015年年底仍未有消息傳出。
  
不容忽視的一個情況是,網路銷售管道已經是醫藥健康類產品的重要銷售管道之一。據阿裡研究院聯合阿裡健康於今年12月份首次發佈的《阿裡零售平臺健康消費報告》顯示,2014年,阿裡零售平臺的健康消費(包括醫藥產品、健康產品和醫療健康服務等)總額較2013年同期增長62.5%,達到650.2億元。報告認為,這一變化主要是受到了健康消費總人數增加的影響,從2013年的6820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1.11億人,這也說明通過網路平臺實現健康消費的人數在增加。“醫藥電商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一位元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但醫藥電商也存在諸多需要規範和解決的問題,包括目錄問題、配送問題、責任問題、監管問題等。
  
醫藥電商平臺以打擦邊球的方式銷售處方藥一直被外界所關注。記者在多家網站上瞭解到網售處方藥的模式多為:網站聲稱不線上銷售。購買者如有需要,聯繫線上客服;或填寫聯繫方式,客服會稍後和購買者取得聯繫。在與客服取得聯繫之後,客服告訴購買者通過線下下單後,會郵遞給消費者,可以線上付費,也可以貨到付款。此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網售平臺會詢問是否服用過此類藥或者有醫生處方,不過,並不要求上傳處方。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規範醫藥電商,有助於其在陽光下發展壯大。目前相關部門一直在探討此事,估計未來兩年內應該會有相關政策出臺。”上述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