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資訊

安邦二度舉牌同仁堂背後 中醫藥行業內含隱憂

中国证券网
2015-12-29 11:10

已收藏

險資舉牌中醫藥上市公司或已發出明確信號:中醫藥行業已成新的風口,但行業隱憂不容小覷。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中醫藥逐漸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而在12月險資舉牌之戰愈演愈烈中,同仁堂(600085.SH)赫然在列且屬於被二度舉牌。

在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看來,安邦保險、前海人壽等多家險資之所以青睞中醫藥,是因為中醫藥能在預防疾病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商業保險可以設計相關險種將疾病預防、養生養老通過實業進行有機配合,未來不排除險資對中醫藥上市公司繼續舉牌。

不過,包括史立臣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醫藥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從2015年的業績來看,A股65家中成藥企業總體表現並不樂觀,而且中藥新藥上市批准率較低,如2014年藥品批准上市中,化藥數量為227個,中藥僅為17個。

安邦二度舉牌同仁堂

同仁堂12月22日晚公告,截至2015年12月22日,安邦保險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系統增持公司股份累計達13714.71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000002%。這也是安邦保險二度舉牌。

在此次公告兩周前,截至2015年12月8日,安邦人壽保險、安邦財產保險、和諧健康保險及安邦養老保險合計持有同仁堂6857.3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00005%。

根據公開信息統計,除了同仁堂,12月間,安保保險還對大商股份(600694.SH)等6家公司發起了11次舉牌,同仁堂、大商股份和歐亞集團等多家公司為一月兩度被舉牌。

安邦兩度舉牌同仁堂,市場普遍認為,其投資性意圖更為明顯,未來雖不排除安邦健康保險在業務上與同仁堂合作,但謀求控股權的概率極小,因為同仁堂實際控股股東北京市國資委直接持有上市公司52.45%的股份,處於絕對控股地位。

同仁堂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安邦系雖是同仁堂第二大股東,也僅在二級市場舉牌,雙方並未有進一步深度接觸。

中金公司研報稱,安邦舉牌,品牌中藥價值投資凸顯,同仁堂安宮牛黃丸等一線品種增長穩健,二三線品種增長相對較快,預計在10%-20%間,對公司整體收入增長有較大推動作用;同仁堂獨家品種資源豐富,部分大品種具有自主定價能力及較強的增長潛力,預計全年仍將保持平穩增長。

廣發證券策略研究員陳果認為,險資舉牌主要是在“投資端壓力”與“資產荒”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下,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率下行使得投資端壓力較大的一些險資不得不開始重視權益類資產,這是近期險資頻頻舉牌的深層次原因。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保險業資深人士分析指出,隨著近年來保費規模快速增長,如安邦旗下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上半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89.15億元,同比增長59875.72%,保險公司配置壓力較大,萬能險等對收益率要求更高,相比固收和非標類投資,權益類資產的優勢逐步顯現。

“而且保險公司大多選擇在年末舉牌,主要是年底償付能力考核背景下,大部分投資的股票可計入可供出售帳戶類科目,這將有助於淨資產公允價值的提高,從而提升償付能力。”上述保險業資深人士表示。

中醫藥站上風口?

安邦保險二度舉牌同仁堂,史立臣分析認為,除了同仁堂本身業績發展較好外,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即是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以後,提升了資本對中醫藥的熱度,更重要的是我國第一部中醫藥法即將出臺。

1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醫藥法(草案)》(下稱《草案》)以來,資本市場熱度膨脹,相關中藥概念股漲勢持續走強,片仔癀(600436.SH)、白雲山(600332.SH)、奇正藏藥(002287.SZ)、東阿阿膠(000423.SZ)等中藥龍頭股更於12月21日漲停,當天《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除了將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上升至國家層面,《草案》還首次明確了中醫醫療服務的合法地位。“在相關法規出臺的背後,實際上是清晰地規劃了中醫藥未來發展路徑。寫進十三五規劃的健康中國,強調‘預防為主’,逐步扭轉實現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法《草案》中則明確了中醫藥對重大疾病防治、預防保健服務和基層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的作用。” 一位多年從事醫藥研究的券商分析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險資的舉牌,顯然是看好了未來國家在疾病預防等大健康方面的佈局。史立臣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並指出,中醫藥能在慢性病、癌症等病症預防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商業保險可以設計相關險種將疾病預防、養生養老通過實業進行有機配合,未來不排除險資對中醫藥上市公司繼續舉牌,如康恩貝、雲南白藥、天士力等。

不過,包括史立臣、上述券商分析人士等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儘管《中醫藥法》最終能通過,但中醫藥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目前中醫藥產業整體研發投入低、重大成果少、上市中成藥企業市場關注度不高等行業現狀在短時間內還是無法改變。如2014年藥品批准上市中,化藥數量為227個,中藥僅為17個。”一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從2015年的業績來看,A股65家中成藥企業(據申萬分類標準)總體表現並不樂觀,特別是在第三季度,其營收季度環比和淨利潤季度環比均出現高達六成左右的負增長。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則坦言,隨著國家發展增速放緩,醫藥企業未來一兩年或是最困難的時期,大多數年份醫藥行業增速自2011年以後逐年走低,由20%降到18%、13%、9%,今年已降至6.9%。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