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2017年壽險"規模保費"下滑6% 短線理財資金退潮

中国财富网
2018-03-08 11:25

已收藏

近日保監會發佈了2017年全年保費數據。壽險行業“規模保費”同比下降6%,與前兩年連續40%以上的高增速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該指標2013年公佈以來的首次下滑,反映出保險業“規模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以後“規模保費”這一指標將會逐漸淡化,險企將更重視能夠帶來高價值的風險保障業務。

規模保費下滑6%

壽險公司的“規模保費”,是在原保費上增加投資帳戶交費、獨立帳戶交費後所得出來的,可以理解為壽險產品、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所有產品保費之和,屬於壽險公司承保業務的全部現金流入。

2017年,所有壽險公司合計“規模保費”3.24萬億元,同比下滑約6%。這是該指標公佈以來的首次下滑。

2013年,由於開展萬能險的險企數量增多,規模越來越大,既有的“原保費”指標已不能反映這部分業務收入,因此保監會於2013年開始發佈“規模保費”相關指標。當年壽險公司“規模保費”合計為1.40萬億元。

此後,壽險“規模保費”連續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同比增長20%,為1.69萬億元;2015年增長43%,達到2.42萬億元;2016年繼續增長43%,突破3萬億元,達到3.5萬億元。不過,這一增長趨勢在2017年逆轉。

短期理財險大幅減少

“規模保費”的下滑,與監管政策的導向有關。2016年以來,保監會出臺系列政策,考核原保費占比,限制中短期產品業務規模,嚴格規定產品設計等,引導壽險行業發展長期儲蓄和風險保障型業務。這些政策集中於2017年顯效,以短期理財為主的萬能險和投連險規模大幅下滑。

多位元壽險公司人士對記者說,其實行業裡大小公司最終都想做高價值的業務,但由於這類業務頗有銷售難度,加之不同公司所處發展階段不同,發展保費規模對一些公司是第一要務,因此短期規模型業務會有快速發展,但對公司而言,是沒有價值的。

保費的概念正逐漸從壽險公司經營首要目標中淡化,重點是業務價值。

保監會資料顯示,壽險業的業務結構正在優化。2017年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67萬億元,在“規模保費”中占80%以上,同比提升18個百分點。同時,普通壽險業務“規模保費”占比47.2%,較2016年上升11.1個百分點;萬能險占比19.95%,下降16.9個百分點;分紅險占比31.05%,上升7.3個百分點。

從新單交費期限結構看,被認為高價值的期交業務占比提升。新單原保費1.53萬億元,同比增長10.66%。其中,新單期交業務5772.17億元,同比增長35.71%,占新單業務的37.59%,提升6.94個百分點。

資產驅動型險企瘦身

從85家壽險市場主體看,2017年“規模保費”下降的達到35家,具有“資產驅動負債”特徵的險企下降明顯。

其中,和諧健康、前海人壽都已從“千億保費險企”中退出。2017年,和諧健康“規模保費”為406.7億元,同比下滑超七成,排名從第6位降至第16位;前海人壽“規模保費”326.9億元,下滑67%,排名從第11位降至第20位。2016年,和諧健康、前海人壽“規模保費”分別為1544億元、1003億元,躋身當年12家“規模保費”上千億的險企群體中。

安邦人壽、華夏保險、富德生命人壽去年的“規模保費”仍在千億元以上,不過同比均出現下滑。安邦人壽“規模保費”2430億元,同比減少26%,排名保持第三位不變;華夏保險1753億元,同比下降4.3%,市場排名從第四降至第五;富德生命人壽1174億元,同比下滑31%,市場排名從第五降至第八。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