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拐點觀察
最近幾個月確實有不少銀行同業部門針對委外業務作出一些准入標準方面的調整。而有的銀行則在嘗試進行資源整合,將原先廣撒網性質的投入方式慢慢聚攏於幾家核心的基金公司上,以便更好地管理。
過去半年,市場見證了委外業務的拐點。
然而,近期情況似乎出現了微妙的變化。9月以來,發起式定制債基成立的數量較此前幾個月明顯增多,個別規模數十億的基金甚至在短短2日內就結束募集,這被不少市場人士視為委外資金回流的跡象。
據記者調查發現,近期確實有部分基金公司在委外業務方面收穫了新的增量,這類基金公司主要以銀行系公募為主。
更多而言,大多數基金公司目前在委外方面的重心在於維繫現有客戶,努力維持現有存量,但這背後並不容易。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長期來看,在強化風險監管之後,規範發展的委外業務空間依然存在。
委外現回流跡象
一度處於平淡期的委外業務,近來發生了變化。
10月16日,易方達恒益定開債券型發起式基金開始發行,這是近期正在發行的多隻發起式定開債基金中的一隻。
自9月下旬以來,已經有中銀信享定期開放、中銀豐進定期開放、華夏鼎諾三個月定開債A/C、華夏鼎瑞三個月定開債A/C、華夏鼎祥三個月定開債A/C等多隻定開發起式基金開始發售,這其中多檔基金與委外基金特徵極為吻合。
上述基金中,中銀信享定期開放以及華夏旗下的3檔基金均在短時間內即提前結束募集。其中,9月26日開始發行的中銀信享定期開放在發行次日即提前結募,有效認購總戶數為2戶,成立規模50.1億,基金管理人認購1000萬元,其餘50億元來自單一機構。
同為9月26日開始發行的華夏鼎諾三個月定開債A/C、華夏鼎瑞三個月定開債A/C以及華夏鼎祥三個月定開債A/C則分別於10月10日、12日、15日陸續結束募集。三檔基金的認購人戶數均為2戶,成立規模全為15.1億,其中基金管理人認購1000萬,其餘15億元來自單一機構。
考慮到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的要求,綜合上述4檔基金的認購戶數、規模特徵來看,這4檔基金為機構委外定制的可能性極大。不少受訪機構人士亦向記者證實,這幾檔基金確為委外定制產品。
據Wind資料統計顯示,今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以來,發起式基金成立的節奏明顯加快,其中債基佔據多數。今年7月至10月(截至10月18日)4個月中,發起式基金成立數量分別是9只、14只、29只以及6只,9月成為目前為止今年發起式基金成立最多的一個月。
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3月31日流動性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以來,已有十多隻定制基金成立。證監會發佈的基金募集申請進度表顯示,截至9月末,仍有117只定期開放發起式基金正在申報中,此外有31檔基金申請變更註冊為發起式運作。
華南一位負責委外業務的公募人士張磊(化名)10月19日向記者表示,“四季度委外確實有回流的跡象,目前我們公司旗下也有基金正在排隊申請變更為發起式運作。但整體而言,增量並不明顯。”
銀行系優勢再現
更多而言,近期委外的增量多集中於銀行系公募。受益于得天獨厚的股東背景,銀行系基金公司在開拓委外新增業務上展現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近期成立的幾隻規模較大的發起式定制基金,多為銀行系公募旗下產品。例如今年8月成立的興全興泰定期開放,發行規模高達100億,而前述提到的中銀信享定期開放以及華夏旗下的3檔基金,同樣為銀行系公募產品。
對於銀行系公募在委外平淡期的再發力,多位受訪機構人士認為與年末衝量也有所關聯。
10月19日,滬上一位受訪公募人士向記者表示,“銀行系年末肯定是會大力衝量的,這是歷年以來的規律。目前來看,建信、中銀這兩家公司沖得比較猛,建行、中行對它們的支持力度很大。事實上,部分公司在三季度就已經開始發力衝刺,四季度銀行系公募在衝量應該會有更多的動作。”
實際上,此前市場上流出的一份基金公司三季末規模排名中,建信基金從年中的第八位一舉前進4名,單季度規模增長超過1100億元,頗為引人注目。對此,有公募人士直言,建信規模的迅猛增長與股東的支持密不可分。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管道人士鄭睿(化名)10月19日向記者表示,“儘管委外不是當前公募行業的熱點業務,但銀行系公募依然做得風生水起,其它公司只能羡慕。”
鄭睿坦言,其所在公司在前期遭遇了較大規模的流失,而後續還有多隻委外定制產品將陸續到期,因此公司現階段面臨一定壓力。
鄭睿談到,“我們現在針對委外業務的工作重點在於存量服務維護,一般我們會在產品開放前跟客戶進行深度溝通,希望盡力留住客戶。如果連續地流失,對我們影響會比較大,目前還不是考慮增量的時候。”
從採訪情況來看,爭取保留存量是當前眾多基金公司的共同選擇。前述張磊也提到,其所在公司近幾個月沒有委外增量,只能基本維持當前的存量規模。
然而,多檔基金 清盤的現狀,凸顯了基金公司維持委外業務存量之不易。如何平穩地處理委外“後遺症”,才是諸多基金公司眼下面臨的問題。
10月19日包括德邦純債債券、建信恒豐純債債券、國泰創利債券、博時錦祿純債債券、博時裕和純債債券在內的5檔基金同時發佈清算公告。此外,德邦純債9個月定期開放債券也發佈關於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提示性公告。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數量已經超過60只,其中機構委外定制基金成為主力軍。最近幾個月,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更是大幅提升,許多僅成立了一年或者半年時間的基金,甚至有僅成立了三個月時間的基金都進行了清盤。
鄭睿表示,“我們當然希望客戶不要贖回,但如果到期後真的需要清盤,我們也不會選擇保殼。運行一檔基金有固定的成本開支,每年的信披費、管理費、託管費,還有進行持續行銷的一些費用。如果強行保殼,對基金持有人或者對基金公司本身而言都不利。”
委外業務空間仍存
委外平淡期之後,未來將如何發展?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長期來看,委外業務未來仍有發展空間,但對管理人的要求將會不斷提高。
10月19日,深圳一位公募副總李君(化名)向記者分析稱,“受諸多因素影響,委外業務確實進入平淡期,但規範發展之後,在合規風控方面有優勢的機構必然還將受到銀行的青睞。我不認為以後在委外業務方面完全沒有機會,因為從我們自身和銀行的接觸來看,需求確實還是存在的。只是說大規模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公募想爭取委外業務將面臨更嚴格的遴選要求。”
李君進一步談到,監管趨嚴後,銀行對基金公司規模、業績、風控的標準都有所提高。“其實之前大行招標的條件相對都挺嚴格,一般都會找規模比較大而且產品線比較齊全的公司。但有的城商行則相對不那麼嚴謹,因為部分城商行對約定收益率的要求比較高,如果基金公司承諾給更高的收益,他們對基金公司其它方面的要求可能也相應降低。之前委外最火熱的那段時間,有的基金公司為了拉客戶給的約定收益率高得離譜,最後收益率無法達標。現在肯定不能這樣操作了,銀行對整個流程的要求都提高了。”
據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最近幾個月確實有不少銀行同業部門針對委外業務作出一些准入標準方面的調整。而有的銀行則在嘗試進行資源整合,將原先廣撒網性質的投入方式慢慢聚攏於幾家核心的基金公司上,以便更好地管理。
10月18日,有滬上銀行同業部門人士指出,“並非說銀行以後就非得找大基金公司來做委外,一些規模雖然不大但是管理能力還不錯的中型基金公司,也在我們考慮範圍,但風控要做好。”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日前發表的一篇公開論述中也提到了其對委外業務未來發展的看法。他認為,雖然近期委外業務增長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從長期來看,在強化風險監管之後,規範發展的委外業務空間依然存在。
巴曙松表示,委外業務在強監管的推動下的規範化會促使管理人的洗牌,重塑銀行資產管理的業態。一方面,為實現風險有效管控下的收益最大化,銀行應更加嚴格地挑選委外投資管理人,考慮不同機構的投資策略和管理特長,對其設置不同投資額度的限制,明確其投資許可權。此外,定期評估委外投資機構的投資業績、合規內控、風險管理等情況,定期進行資格重驗,動態調整委外投資機構的准入,優勝劣汰,並動態調整銀行理財注資金額。另一方面,委外業務將由原來簡單的通道業務,升級為優勢互補。中小銀行需要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説明進行資產配置,即問題解決型的資產配置方案,而不僅僅只是通道型的資產配置方案。優勢互補,強化資產配置能力,委外投資有望出現市場的分化,市場關注的重點從資產配置的通道轉向多策略跨界資產配置和資產交易的能力。
最近幾個月確實有不少銀行同業部門針對委外業務作出一些准入標準方面的調整。而有的銀行則在嘗試進行資源整合,將原先廣撒網性質的投入方式慢慢聚攏於幾家核心的基金公司上,以便更好地管理。
過去半年,市場見證了委外業務的拐點。
然而,近期情況似乎出現了微妙的變化。9月以來,發起式定制債基成立的數量較此前幾個月明顯增多,個別規模數十億的基金甚至在短短2日內就結束募集,這被不少市場人士視為委外資金回流的跡象。
據記者調查發現,近期確實有部分基金公司在委外業務方面收穫了新的增量,這類基金公司主要以銀行系公募為主。
更多而言,大多數基金公司目前在委外方面的重心在於維繫現有客戶,努力維持現有存量,但這背後並不容易。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長期來看,在強化風險監管之後,規範發展的委外業務空間依然存在。
委外現回流跡象
一度處於平淡期的委外業務,近來發生了變化。
10月16日,易方達恒益定開債券型發起式基金開始發行,這是近期正在發行的多隻發起式定開債基金中的一隻。
自9月下旬以來,已經有中銀信享定期開放、中銀豐進定期開放、華夏鼎諾三個月定開債A/C、華夏鼎瑞三個月定開債A/C、華夏鼎祥三個月定開債A/C等多隻定開發起式基金開始發售,這其中多檔基金與委外基金特徵極為吻合。
上述基金中,中銀信享定期開放以及華夏旗下的3檔基金均在短時間內即提前結束募集。其中,9月26日開始發行的中銀信享定期開放在發行次日即提前結募,有效認購總戶數為2戶,成立規模50.1億,基金管理人認購1000萬元,其餘50億元來自單一機構。
同為9月26日開始發行的華夏鼎諾三個月定開債A/C、華夏鼎瑞三個月定開債A/C以及華夏鼎祥三個月定開債A/C則分別於10月10日、12日、15日陸續結束募集。三檔基金的認購人戶數均為2戶,成立規模全為15.1億,其中基金管理人認購1000萬,其餘15億元來自單一機構。
考慮到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的要求,綜合上述4檔基金的認購戶數、規模特徵來看,這4檔基金為機構委外定制的可能性極大。不少受訪機構人士亦向記者證實,這幾檔基金確為委外定制產品。
據Wind資料統計顯示,今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以來,發起式基金成立的節奏明顯加快,其中債基佔據多數。今年7月至10月(截至10月18日)4個月中,發起式基金成立數量分別是9只、14只、29只以及6只,9月成為目前為止今年發起式基金成立最多的一個月。
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3月31日流動性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以來,已有十多隻定制基金成立。證監會發佈的基金募集申請進度表顯示,截至9月末,仍有117只定期開放發起式基金正在申報中,此外有31檔基金申請變更註冊為發起式運作。
華南一位負責委外業務的公募人士張磊(化名)10月19日向記者表示,“四季度委外確實有回流的跡象,目前我們公司旗下也有基金正在排隊申請變更為發起式運作。但整體而言,增量並不明顯。”
銀行系優勢再現
更多而言,近期委外的增量多集中於銀行系公募。受益于得天獨厚的股東背景,銀行系基金公司在開拓委外新增業務上展現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近期成立的幾隻規模較大的發起式定制基金,多為銀行系公募旗下產品。例如今年8月成立的興全興泰定期開放,發行規模高達100億,而前述提到的中銀信享定期開放以及華夏旗下的3檔基金,同樣為銀行系公募產品。
對於銀行系公募在委外平淡期的再發力,多位受訪機構人士認為與年末衝量也有所關聯。
10月19日,滬上一位受訪公募人士向記者表示,“銀行系年末肯定是會大力衝量的,這是歷年以來的規律。目前來看,建信、中銀這兩家公司沖得比較猛,建行、中行對它們的支持力度很大。事實上,部分公司在三季度就已經開始發力衝刺,四季度銀行系公募在衝量應該會有更多的動作。”
實際上,此前市場上流出的一份基金公司三季末規模排名中,建信基金從年中的第八位一舉前進4名,單季度規模增長超過1100億元,頗為引人注目。對此,有公募人士直言,建信規模的迅猛增長與股東的支持密不可分。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管道人士鄭睿(化名)10月19日向記者表示,“儘管委外不是當前公募行業的熱點業務,但銀行系公募依然做得風生水起,其它公司只能羡慕。”
鄭睿坦言,其所在公司在前期遭遇了較大規模的流失,而後續還有多隻委外定制產品將陸續到期,因此公司現階段面臨一定壓力。
鄭睿談到,“我們現在針對委外業務的工作重點在於存量服務維護,一般我們會在產品開放前跟客戶進行深度溝通,希望盡力留住客戶。如果連續地流失,對我們影響會比較大,目前還不是考慮增量的時候。”
從採訪情況來看,爭取保留存量是當前眾多基金公司的共同選擇。前述張磊也提到,其所在公司近幾個月沒有委外增量,只能基本維持當前的存量規模。
然而,多檔基金 清盤的現狀,凸顯了基金公司維持委外業務存量之不易。如何平穩地處理委外“後遺症”,才是諸多基金公司眼下面臨的問題。
10月19日包括德邦純債債券、建信恒豐純債債券、國泰創利債券、博時錦祿純債債券、博時裕和純債債券在內的5檔基金同時發佈清算公告。此外,德邦純債9個月定期開放債券也發佈關於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提示性公告。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數量已經超過60只,其中機構委外定制基金成為主力軍。最近幾個月,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更是大幅提升,許多僅成立了一年或者半年時間的基金,甚至有僅成立了三個月時間的基金都進行了清盤。
鄭睿表示,“我們當然希望客戶不要贖回,但如果到期後真的需要清盤,我們也不會選擇保殼。運行一檔基金有固定的成本開支,每年的信披費、管理費、託管費,還有進行持續行銷的一些費用。如果強行保殼,對基金持有人或者對基金公司本身而言都不利。”
委外業務空間仍存
委外平淡期之後,未來將如何發展?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長期來看,委外業務未來仍有發展空間,但對管理人的要求將會不斷提高。
10月19日,深圳一位公募副總李君(化名)向記者分析稱,“受諸多因素影響,委外業務確實進入平淡期,但規範發展之後,在合規風控方面有優勢的機構必然還將受到銀行的青睞。我不認為以後在委外業務方面完全沒有機會,因為從我們自身和銀行的接觸來看,需求確實還是存在的。只是說大規模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公募想爭取委外業務將面臨更嚴格的遴選要求。”
李君進一步談到,監管趨嚴後,銀行對基金公司規模、業績、風控的標準都有所提高。“其實之前大行招標的條件相對都挺嚴格,一般都會找規模比較大而且產品線比較齊全的公司。但有的城商行則相對不那麼嚴謹,因為部分城商行對約定收益率的要求比較高,如果基金公司承諾給更高的收益,他們對基金公司其它方面的要求可能也相應降低。之前委外最火熱的那段時間,有的基金公司為了拉客戶給的約定收益率高得離譜,最後收益率無法達標。現在肯定不能這樣操作了,銀行對整個流程的要求都提高了。”
據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最近幾個月確實有不少銀行同業部門針對委外業務作出一些准入標準方面的調整。而有的銀行則在嘗試進行資源整合,將原先廣撒網性質的投入方式慢慢聚攏於幾家核心的基金公司上,以便更好地管理。
10月18日,有滬上銀行同業部門人士指出,“並非說銀行以後就非得找大基金公司來做委外,一些規模雖然不大但是管理能力還不錯的中型基金公司,也在我們考慮範圍,但風控要做好。”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日前發表的一篇公開論述中也提到了其對委外業務未來發展的看法。他認為,雖然近期委外業務增長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從長期來看,在強化風險監管之後,規範發展的委外業務空間依然存在。
巴曙松表示,委外業務在強監管的推動下的規範化會促使管理人的洗牌,重塑銀行資產管理的業態。一方面,為實現風險有效管控下的收益最大化,銀行應更加嚴格地挑選委外投資管理人,考慮不同機構的投資策略和管理特長,對其設置不同投資額度的限制,明確其投資許可權。此外,定期評估委外投資機構的投資業績、合規內控、風險管理等情況,定期進行資格重驗,動態調整委外投資機構的准入,優勝劣汰,並動態調整銀行理財注資金額。另一方面,委外業務將由原來簡單的通道業務,升級為優勢互補。中小銀行需要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説明進行資產配置,即問題解決型的資產配置方案,而不僅僅只是通道型的資產配置方案。優勢互補,強化資產配置能力,委外投資有望出現市場的分化,市場關注的重點從資產配置的通道轉向多策略跨界資產配置和資產交易的能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