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1月份半數以上外資財險公司保費同比下降

中国证券网
2017-03-16 09:31

已收藏

信利財險正式退出中國直保業務雖是個案,但業內人士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資財險公司在中國經營面臨的難題。同時,隨著中國再保險市場主體的增多,儘管再保險市場預期較好,但競爭也將隨之變得更為激烈。

根據保監會公佈的資料,1月份,外資財險公司保費總收入約20.1億元,同比微增3.89%;外資財險公司保費之和占財險市場總保費之比約為1.94%。22家外資財險公司中,13家保費收入同比下降。

外資財險

保費增幅明顯下滑


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1月份外資財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約20.1億元,同比微增3.89%;而去年1月份外資財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幅為8.04%。從外資財險公司數量上看,從2015年到2017年1月外資財險公司均為22家,未發生變化。

從中資財險公司的情況來看,整體情況也並不樂觀。1月份,中資財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約1016億元,同比增長了5.81%,這一增幅也比2016年9.85%的增幅有明顯下降。從公司數量上來看,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和2017年1月這3個時點納入保費統計的中資財險公司分別為44家、52家以及59家。在保險公司數量有明顯增長的情況下,保費增幅出現下降,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財險市場的競爭態勢。

不過,從保費收入的絕對值來看,1月份外資財險公司同比負增長的現象比較嚴重。在22家外資財險公司中,13家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數量過半。從中資公司的情況來看,在有可比資料的52家公司中,1月份共有34家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8家同比下降,整體情況要好於外資財險公司。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受財險市場主體增加、車險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經濟處在L型走勢底部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而外資財險公司處在相對劣勢的位置。

兩大難:

水土不服、服務網路不足


外資財險公司在中國發展業務主要面臨哪些方面的困難?是否有較好的突圍方法?對此,業內人士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在滬上某保險經紀公司負責人覃桐(化名)看來,外資財險公司面臨的經營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地語系化的市場環境與全球的核保管理之間的磨合,二是銷售和服務網路的相對不足。對於後者,業內人士有更為詳細的闡述,他們表示,受監管政策、服務網點等因素影響,大多數外資財險公司未能涉足車險業務,而車險在我國財險業務中的整體占比非常高,缺少車險支持的外資財險公司業務規模普遍不大。與此同時,在業務成本等因素的牽制下,外資財險公司服務網路不足,這又反過來制約了業務的發展,因此難以形成良性迴圈。

從2016年22家外資財險公司的原保險保費規模來看,年度原保險規模保費超過10億元的有4家,在5億元到10億元之間的有5家,在1億元到5億元之間的有9家,在1億元以下有4家。“業務規模小,獲取成本高,盈利的壓力就大了。”覃桐分析道。

針對我國的車險業務,在2012年我國正式將交強險向外資保險公司放開之後,部分外資公司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不過截至目前其盈利效果並不好,並有兩家公司正式退出了中國的車險業務。

此外,在業務管道方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外資財險公司主要通過經紀人管道開展企業財產保險等業務。由於外資財險公司基本沒有直銷管道,所以很難涉及中小型客戶,但往往中小客戶群的風險較為分散,更利於發揮保險的大數法則,同時,相較於大型企業,這些客戶的承保條件也相對更好。

對於外資公司在中國如何實現業務上的突破,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在承保端要做自己的優勢項目,形成穩定的業務管道和品牌優勢,降低承保成本;另一方面,在短期內難以做大業務規模的情況下,要選擇優質業務,即使保費規模可能小,但盈利狀況也許不錯,朝著“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專”的方向發展。不過,說易行難,外資財險公司只能通過在市場中去探索更好的發展之路。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