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私募派公募大擴軍 “鯰魚”或將撼動公募江湖

中国证券网
2016-10-13 10:29

已收藏

9月下旬,一份證監會的公示透露:私募大佬李華輪的朱雀投資提交了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請材料,並獲得受理。這已是該老牌私募第二次提交申請。和朱雀一樣懷抱公募“野心”的還有重陽、凱石和博道、鼎鋒等管理資產規模超百億的私募巨頭,也包括在新三板掛牌的新銳私募——思考投資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佈局公募的路徑上,這些大佬似已達成了共識:放棄私募業務,換取公募牌照,因為這一模式能有效防範利益輸送,是監管層目前鼓勵的方式。

這種“壯士斷腕”的方式凸顯了私募大佬們競逐公募業務的決心。這意味著,多年來面臨人才流失的公募行業將忽迎天降大彩——大佬級別的人才反哺潮。

業內人士認為,這股“私募派公募”新軍,或將為公募基金行業帶來“現象級”改變。他們看似新軍,實為悍將:第一,他們的投資實力早已為市場所檢驗,市場號召力和管道實力不容小覷,規模有望迅速攀升。第二,他們有先進的合夥人制度,經營活力遠勝於傳統公募基金公司。第三,他們也有著資深的絕對收益經驗,其所長正是當前公募產品所短。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私募派公募的“叩關”,公募基金當前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江湖版圖再起硝煙。繼互聯網+浪潮、事業部和股權激勵之後,公募行業又一個“鯰魚時代”來臨,公募行業將再次被改造升級,基民有望因此受益。

約三成私募巨頭欲“奔公”

以放棄私募業務主體的方式來換取公募牌照,也被稱為“鵬揚模式”。2016年6月底,債券私募大佬鵬揚投資成為首家獲得公募牌照的私募,並隨即宣佈終止其400億規模的私募業務,全力經營公募基金公司。

目前在證監會公募基金公司審批表上的還有凱石、重陽、博道和朱雀等私募大佬,知情人士透露,他們未來也將放棄私募業務,並已經不同程度地在為公募業務做準備。其中,有的已經完全做好人員和系統的準備,只待現場檢查;有的正與客戶溝通,打算做管理人變更,以方便私募產品未來平移到公募專戶。重陽投資近期挖來多位重量人物加盟,包括原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分管公募業務的副會長湯進喜,以及原寶鋼集團副總經理陳纓,並且力推其旗下新生代基金經理。業內人士認為,這均是在為其公募業務做準備;博道投資從一開始就按照公募建制運營,設立了包括合規、風控、客服在內的崗位。

這股“棄私奔公”的熱潮,也在感染審批表外的私募。記者獲悉,鼎鋒投資也將於今年實施增資計畫,以使資本金達到公募門檻,並儘快申請公募牌照。此外,已在新三板掛牌的思考投資於今年6月宣佈要在一年之內拿下公募牌照;上海兩家規模超百億的債券私募透露,申請公募牌照“已經在公司的討論議題”之內。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資料,截至7月底,管理規模過百億的私募證券管理人有23家。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已獲批1家、已提交申請公募申請資料的已有5家,正在考慮的有2家,總之,在“棄私奔公”路上的約占當前百億私募的1/3。

眾多大佬中,不少原來就是從公募基金“奔私”出來,如今回心轉意,原因有二:

第一,公募牌照更有吸金效應。上述一家上海債券私募大佬坦言,同樣在一家銀行的委外白名單上,私募能拿到的資金規模可能是50億元,但是公募卻能分到100億元。除此之外,公募牌照的業務範圍更加多元化。如今公募平臺既可以做專戶、也可設立資管子公司和境外子公司。一位債券私募大佬表示,公募牌照是一張寶貴的“全牌照”,原有的私募業務可平移到專戶業務中來,“棄私奔公”並不吃虧。

第二,私募業務未來5年或迎來艱難生存期。上海一家千億規模公募基金的一位高管表示,全球進入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時代,黑天鵝頻發、政策頻出,要做出好的收益很難。靠提取業績報酬為生的私募基金未來幾年可能很難生存,不如轉到公募業務下求規模。

這一說法在債券投資領域得到一定印證。上述上海債券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新八條底線”要求去杠杆,以及無風險收益率的下降,如果不用增強策略配一些股票,債券策略很難做到5%以上的業績,而5%是很多債券私募提取業績報酬的水位線。

悍將歸來 公募格局恐生變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多年面臨人才流失的公募行業,忽然迎來大佬級別的人才反哺,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對行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是規模版圖的顛覆。私募派公募未來有望迅速擴張。上述一家意欲奔公的私募基金高管認為,私募派公募的業績已經過市場檢驗,市場號召力已經奠定。截至2016年7月底,23家規模超百億的證券投資類私募基金中,剔除債券私募,根據Wind資料,有滿兩年權益類產品業績公佈的有11家,分別是星石、淡水泉、展博、重陽、和聚、朱雀、博道、遠策、鼎薩、景林和鼎鋒。11家百億私募旗下成立滿兩年(穿越此輪牛熊業績可考)的權益類產品共計達到295只,占全市場同類可比產品數量的22%。這些產品在此輪牛熊中(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均取得了正收益,且平均收益率達到48.39%。相比之下,同期的1040只主動權益類公募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6.22%。

其次,管道實力不容小覷。私募大佬們早已在多家銀行的白名單上,銷售實力強大。一位元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某銀行代銷過私募產品,那麼說明其零售部門基本認可該私募,對其公募產品進入代銷名單肯定有便利。僅憑這一點,私募派公募已經勝過許多新成立的基金公司。

第三,私募大佬普遍採用合夥人機制,高管均有股權激勵。這一模式至今在公募基金中也不多見,僅見於天弘基金、中歐基金、前海開源基金、泓德基金等基金公司。但是其旺盛生命力已有所顯現。在2016年前三季度的公募業績排行榜上,實施股權改造不到兩年的前海開源基金在前50名榜單上獨佔四席,泓德基金也佔據2席,中歐基金占1席。幾家公司的規模也迅速發展。其中堪稱“股權激勵”標杆的中歐基金,如果算上專戶規模,其整體規模在三年內已經從百來億增加到1800億元。

上述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人士認為,中歐基金等幾家公司的大發展,已充分說明合夥人機制的優勢,而私募派公募正是應了這一潮流。“高管有股權激勵,才會一切從公司的收入出發,而不是從討好股東、保護自己的職位出發做事情。未來有合夥人機制的民營基金公司,會改變公募的格局,傳統公募的人才也會被吸引到合夥人制的基金公司來。”他說。

據悉,剛成立的鵬揚基金就大手筆留下了至少20%的股權池用來進行股權激勵,總經理楊愛斌表示,其持有的51%的股權未來有進一步稀釋的空間。

三招亮相或催生現象級公司

對整個基金行業而言,私募派公募或將給行業帶來改革升級的“鯰魚效應”。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認為,私募派公募必然會給公募行業帶來衝擊,甚至不排除他們中間會產生像天弘、中歐基金一樣的“現象級”公司。但與此同時,私募派公募進入公募行業為時較晚,市場格局已經形成,挑戰也會很大。

“私募派公募一定是要揚長避短,發揮其做絕對收益和α收益的看家本領,如果仍然做相對收益,對公募行業貢獻就不會大,”他說,“但是,目前在公募行業做絕對收益和α收益都有局限性,例如監管層對新產品審批較為謹慎而市場風口跑得又很快,且市場上可使用的衍生工具又較少。”

受訪的私募大佬們透露,希望通過三招“亮相”公募行業。

一是繼續走中低風險投資路線,以便迎接委外投資和養老金投資的風口。自2014年下半年起,隨著低收益、高波動時代來臨,銀行、央企財務公司和險資等機構,無法自己做出滿意收益,委外投資需求逐步旺盛。而與此同時,養老金體系第三根支柱——個人養老金帳戶也呼之欲出。業績長青、投資風格穩健的私募大佬正好契合了這兩大資金風口。

二是著手產品創新。鼎峰投資總經理李霖君認為,公募牌照比私募更適合做產品類創新。目前公募基金公司因為人力物力消耗較大,設計工具類新產品的動力不強。“以行業性ETF為例,有的能夠審批下來,但是因為市場原因,短期內規模從2個億下降到2000萬,基金公司的積極性被打擊。但是我們認為,這類產品其實長期收益較高。”江浙地區一位元有意奔公的私募大佬表示,當前公募產品的同質化程度較大,而私募擅長結合客戶的資產和風險偏好來設計產品,因此在產品創新上的活力會比傳統公募更加厲害。

也有的基金公司表示,將從服務上進行創新。博道人士則認為,私募基金在服務高淨值人群上有經驗,這些經驗移植到公募業務上,有可能為普通基民帶來全新的客服體驗。

可以確認的是,私募派公募的誕生,將令普通基民受益匪淺。以往私募門檻太高、且大佬們的產品供不應求,普通投資者望而生畏,而如今,他們與“大佬”的產品可以零距離接觸,上述創新也有待他們體驗。另一方面,證監會鼓勵“棄私奔公”的展業方式,切斷利益輸送,也是對中小投資人的保護。

上述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認為,既然鼓勵私募基金入市,應該也是看中了私募的優勢,建議監管層未來配套出臺一些措施,助力私募業績公募化。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