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陝西一家涉農企業的轉型嘗試

西安
2019-03-26 09:16

已收藏

新華社西安3月26日電(記者沈虹冰 姚友明)郭阿裡在今年春天真的著急了,雖然她的企業去年產能過億,但強烈危機感和轉型需求,驅使她"三顧茅廬",在22日第三次登門拜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旱區節水農業研究院的朱德蘭教授。

"朱老師,我們的智慧農業中心已經揭牌了,就請您應下這個中心主任,我們同心協力在`一帶一路`上成就一番事業吧!"郭阿裡言辭懇切。 早春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到這兩個年近半百的女人臉上,一場春天裡關於"一帶一路"和農業合作的校企談判正式拉開序幕。

十年前,郭阿裡從西安市某機關下海創業,她創辦的楊淩錦川管業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小有名氣;而朱德蘭教授則在位於楊淩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守著研發出的20多項先進農業節水技術,過著淡泊的高校生活。

郭阿裡的企業能生產管壁只有0.15毫米厚的滴灌薄管,並開始有了澳大利亞等國的外貿訂單,不過去年秋天,她因為在一場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看到節水灌溉方面的參展商減少,探尋緣由後,開始謀劃從設施農業部件提供商轉型為綜合農業發展方案服務商。

"我看准了,涉農企業必須轉型,而且必須走出去。去年底,我們找到做農業大資料的公司,依託電子商務平臺設立了國際貿易、網上採購部門,同時成立了自己的商學院,計畫今年開始對經銷商和農戶進行大規模培訓,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並抱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郭阿裡說。

朱德蘭和自己的團隊,在2018年冬天推出了太陽能驅動移動式噴灌技術設備。這套並不完美的設備讓郭阿裡眼前一亮,她的企業正苦於研發類似產品,但遇到了巨大障礙。一次科研座談會上,兩個女人相識了。

起初,朱德蘭對郭阿裡拋來的橄欖枝心存顧慮,她說自己見過太多校企合作失敗的例子,多數民營企業都在利用高校和教授的名牌做急功近利的事,最終企業也沒能幫助學校真正把技術推向市場。不過這次,郭阿裡連續三次上門向她解釋自己的發展藍圖和合作設想,也許是同齡女人相通的心,也許是郭阿裡的誠意,朱德蘭最終被打動了。

透過今年中國政府一號檔,郭阿裡看到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希望。"中國國內農業面臨全面轉型,同時`一帶一路`國際農業合作前景廣闊,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郭阿裡說。

"立足`一帶一路`,全國買、全球賣,才是發展壯大的機會!"去年,從澳大利亞考察回來後,郭阿裡開始全面整合公司業務。

隨後,她快馬加鞭,完成了對巴基斯坦、印度和中亞多個國家的投資可行性評估,準備輸出中國農業先進的田間管理技術和節水灌溉經驗,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聽罷郭阿裡的一番論述,朱德蘭也明確表態說:"我們不僅有太陽能移動噴灌設備,還有水肥一體、GPS導航灌溉、陶瓷根灌,這些技術都可以先拿去用,等企業有了利潤以後再說分成的事,我們只要能保證科研團隊的基本開支就可以。"

朱德蘭教授補充說:"我可以擔任你們智慧農業中心的主任,也不想要年薪,只要你們幫助我們把這壓箱底的20多項技術完成市場轉化,能耐心地陪著科研人員向前探索,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社會價值,我就滿足了。"

一個多小時的談判,一套從依託企業商學院的培訓開始,以太陽能移動噴灌設備和農業大資料分析為突破口,建立智慧農業推廣發展的架構在兩個中年女性的交談中開始成形。

"很多教授目前只有10%左右的科研成果能夠轉化,我也希望這種現象能夠有所轉變。"她感慨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經搭建了"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平臺,產學研合作、走出國門發展,將會是全新的嘗試與挑戰。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