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一種新興的出行方式——“共用汽車”,亮相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杭州等十余個大中城市,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進入國內“共用汽車”市場的有戴姆勒、北汽、奇瑞、比亞迪、吉利、力帆等汽車製造企業以及特來電等充電樁製造企業,也有首汽集團旗下“Gofun出行”、上汽集團旗下環球車享EVCARD等運營商;還有滴滴、途歌TOGO等互聯網企業。
主流車型是電動車,也有少部分是燃油車,如重慶投放的戴姆勒集團旗下的“即行car2go”等。從投入規模看,投入車輛多的城市有數千輛,少的則有幾百輛,整個市場尚處於萌芽、培育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隨著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的施行,在城市緩解交通擁堵、減少碳排放的發展訴求下,國內基於資訊技術的汽車共用行業發展正當其時,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各大“共用汽車”平臺均已公佈今年乃至未來的發展計畫。例如,上海環球車享EVCARD已在全國投放8500輛“共用汽車”。2017年,計畫將覆蓋至全國50個城市;首汽集團旗下“Gofun出行”已經在北京儲備1100輛車,今年計畫在全國超過20個城市佈局,投放超過1.5萬輛車。
據報導,北京、上海、重慶等多地近期掀起了共用汽車的熱潮。只需下載手機APP註冊後,就能用手機在附近找到汽車使用,到達目的地後可把車還到指定的停車網點或任意的正規停車場。
不少線民表示,應需求而生的共用汽車,讓民眾用車更加方便快捷,是解決出行問題的新業態。但也有線民吐槽,體驗初期存在車輛覆蓋率低、停車網點太少等痛點;而隨著共用汽車的推進,勢必對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挑戰。
共用資源 出行便捷
繼“共用單車”後,“共用汽車”卷起了一陣旋風。有線民表示,“共用汽車”好處不言自明,不僅給城市民眾帶來用車便捷,還滿足了“無車族”的用車需求,大受歡迎乃情理之中。
線民“張漲”表示,“共用汽車”的“隨租隨還”對用戶來說很省事,下單開車、停車走人都可以在手機上一鍵完成,費用也不高,而且不用考慮限行問題。線民“丫丫韻”稱,“家裡已購置一輛汽車,但因限號及工作原因,一直‘青睞’9.9元每小時的分時段租賃汽車。”
線民“關育兵”也表示,在城市車輛限行、車牌限購的大背景下,民眾買車、養車的成本高,城市停車難等問題制約了一部分人的買車欲望,“共用汽車”的出現,滿足了“無車族”的用車需求。
重慶“美羊羊”稱,一天收費只要99元,這是很划算的,比打車、租車都要便宜很多,更不用說自己買車了。也正因此,重慶大學城網點的學生使用者已經達到40%,週末一車難求。
還有線民表示,“共用汽車”通過共用的方式充分利用時空資源,讓汽車的使用效率提升。此外,通過電動車對汽油車的替代,有效減少環境污染。
配套政策措施待跟上
“共用汽車”雖使得出行更便利,但存在的槽點也不少。線民“宋瀟”表示,初“嘗鮮”就暴露出車輛覆蓋率低、停車網點太少、交通事故處理權責不明等痛點。更方便的“隨停隨開”、更便捷的事故處理,是這一新興行業亟須解決的問題。
線民“張西流”則擔心,隨著“共用汽車”的推進,勢必會造成已經飽和的城市交通“車滿為患”,加劇城市堵車狀況。
有線民表示,迫不及待推行“共用汽車”,勢必會給城市管理再“添堵”。“共用單車”至今未解決的“違規停放、過度佔用公共空間、信用體系欠缺”等問題,在“共用汽車”領域照樣存在。
線民“宋瀟”認為,共用汽車目前的推廣應用只是一種粗放的服務模式,必須推進相應的配套措施。運營平臺應該不斷完善使用體驗,相關部門也應該儘早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對其發展進行制度規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