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爭取技術主導地位的行動已使華為)等公司成為特朗普政府的眼中釘,但從長期來看,中國還面臨更多棘手問題。
如果中國能培養出更多像華為一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即使勞動力老齡化會增加成本和增加公共財政負擔,中國仍有相當大的幾率保持快速增長。否則,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或將進一步大幅放緩。
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其盟友認為,華為和中興等中國本土科技巨頭的成功,主要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時甚至是靠赤裸裸的行業間諜活動。支持者則表示,這些公司成功的原因和蘋果公司一樣,那就是消費者喜歡他們的產品。
現實更為微妙。
中國確實擁有一個蓬勃發展的資訊技術行業,並開始在人工智慧等領域取得成績。但在網路設備行業外,中國造就的全球科技巨頭仍寥寥無幾。中國受嚴密保護的龐大國內市場能夠孵化出大型企業,但也可能產生過度保護並催生浪費,特別是在缺乏一個有效金融體系來確保最優秀企業家享有公平機會的情況下。
投入的資金規模可謂龐大。中國計畫向晶片製造業投資逾1,000億美元。研發支出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在2%以上,高於2006年的1.4%,也高於英國。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研發支出高於歐盟和日本。
中國政府主導的科技發展行動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比如高鐵。被中國的巨大市場所吸引,德國和日本公司向中國公司轉讓技術,後者已建造出龐大的鐵路網路,並承接海外專案。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這樣的策略開始引發更多爭議。在記憶體晶片和航空航太等高集中度的行業,這類戰略更難實施。在這些行業,通過以技術換取市場准入的方式讓競爭對手彼此廝殺的難度更大。
中國這種砸錢扶持創新的政府主導型策略還有其他明顯的缺點。中國本土公司湧入機器人、電動汽車或清潔能源等受補貼的行業,地方政府則全力庇護當地領軍企業不受競爭威脅。結果常常造成嚴重產能過剩,企業利潤率下滑,創新難度增大。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試圖在太陽能板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結果卻造成巨額債務和低投資回報,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和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太陽能板生產商申請破產。這類政策還可能導致技術競爭結束得過早。
砸錢促發展或許可行。韓國和臺灣已通過政府大量投入資金等舉措培育出一些半導體領軍企業,如三星電子。但此類企業會直接受到全球出口市場狀況的影響,因其所在國家或地區內部的市場不夠大,不足以獨自支撐這些企業。包括華為和小米集團在內,中國智慧手機生產商的出貨量目前在全球智慧手機總出貨量中占比約40%,因為它們設計出了消費者真正想要購買的手機。
美國正向盟國施壓,要求它們回避華為,警告稱華為的設備有被中國政府利用的可能。截至目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決定在5G建設中棄用華為設備,但一些歐洲國家還在猶豫。但即使盟國都向美國屈服,要將華為設備完全排除在電信網路之外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原因何在?這則視頻從華為產品在現有電信網路中的普及程度,該公司在5G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及成本優勢進行了分析。
相比之下,騰訊、阿裡巴巴和百度等企業依靠巨大的中國市場發展壯大,國內市場的良好保護措施令其免受外國競爭對手干擾,但他們在中國之外並未真正做大。這意味著完全依靠中國巨大國內市場培育全球科技業領頭羊的“自主創新”是一種帶有風險的戰略。
此外,中國的智慧財產權執法依然薄弱。近年來,中國已對相關法規進行了重大修訂,並加大了執法力度,但在技術轉讓和授權等領域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在美國全國商會去年發佈的知識產保護排行榜上,中國在50個經濟體中仍排名第25,落後於馬來西亞和摩洛哥等國,儘管自該榜單2012年首次發佈以來中國的得分已穩步上升。
如果特朗普及其政治盟友認為中國無法在不竊取外國技術的情況下進行創新,那就大錯特錯了。美國企業正開始收購中國軟體初創公司。中國擁有豐富的人力和財力資源,但該國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再次轉向閉關自守。如果沒有一個競爭充分的內部市場來促進創新,也沒有一個試圖支持優勝者(儘管往往以失敗告終)的政治化的金融體系,那麼這可能非常危險。
中國企業可能會成為下一代全球科技巨頭。然而,若不進一步推動金融和法律改革,一個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的中國最終可能會催生更多虛胖的巨頭,而不是強健的實力企業。
來源:華爾街日報,譯者:Coral Zhong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