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為何西方開始擁抱“一帶一路”?

新华丝路网
2019-06-24 13:47

已收藏


“一帶一路”作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體現了中國崛起後的天下擔當。西方無力或無意像過去那樣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希望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實現經濟發展和規則制定,這就是為什麼“一帶一路”越做越大,西方陣營從持疑到擁護的原因。

事實勝於雄辯。儘管西方炒作債務陷阱、新殖民主義、環境破壞論、不透明等,污蔑抹黑“一帶一路”,但無法阻擋“一帶一路”的世界共鳴。與西方態度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和非核心西方國家普遍歡迎“一帶一路”,希望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截至目前,中國通過平等協商,已經同124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2個合作協定,同4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在35個國家推進建設了84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累計超過800億美元,創造近20多萬個就業崗位。這充分證明,“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得到了相關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歡迎。

“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西方內部在分化,有識之士紛紛呼籲不要錯失東西大同、南北互鑒的歷史機遇,這也可能是最後的機遇。於是,歐洲有22個國家(17個歐盟成員國、5個非歐盟成員國)跟中國政府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這還不包括中英“一帶一路”投資規則備忘錄、中法協力廠商市場合作等。

國內外比較關心的是“一帶一路”為何重視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不賺錢,或短期內不賺錢,為何中國要投資外國的基礎設施?

“一帶一路”建設牽住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閃富,通網路,是中國脫貧致富經驗的鮮明總結。基礎設施先行,通過“八平一整”搞開發區,產業鏈跟上,投資貿易便利化談判,形成歐亞大市場,並延伸到非洲、拉美地區,就是“一帶一路”所折射的中國發展模式形象總結。

“一帶一路”倡議刺激其他國家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如美日澳印的基建計畫;歐盟推出的歐亞互聯互通戰略檔,即歐版“一帶一路”;菲律賓的“大建特建”發展計畫;澳大利亞也加大對巴布亞新磯內亞基建投入⋯⋯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發展中國家目前每年基建投入約1萬億美元,但要想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速和滿足未來的需求,估計到2020年每年至少還需增加1萬億美元。到2030年,全球預計將需要57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按照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林毅夫教授的模型,發展中國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0.7美元的進口,其中0.35美元來自發達國家。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發達國家的出口,為其創造結構性改革空間。

美戰略家康納在《超級版圖》一書中提出,未來40年的基礎設施投入將超過人類過去4000年。傳統全球化中的關稅減讓,最多能推動世界經濟增長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聯互通,將推動世界經濟增長10%-15%。因此,“一帶一路”給全球化提供更強勁動力,並推動改革傳統全球化,朝開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發展。麥肯錫諮詢公司曾預測,如果硬體和軟體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這些相關國家能夠成功,到2050年,“一帶一路”相關區域將為全球帶來80%的GDP增量和30億新中產階層。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可以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以上。麥肯錫也對基礎設施建設的乘數效應進行了估算,預計每1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可以創造3萬到8萬個就業崗位,新增25億美元的GDP。

美國人秉承If can not beat you, then join you(如果不能打敗對方,就加入之)理念,完全可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這樣看來,“一帶一路”進入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地區,進入美國的中西部地區,通過中美省州合作,吸引美國參與,都是值得期待的。按照林毅夫教授的模型,“一帶一路”著眼於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入,這也將為美國出口、就業帶來大量的機會。

“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用,專案標準、規則、資金、技術、人才是全球性的,美國企業、美國人和美元已經大量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用的也是美元。因此,美國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事實上的參與國家。中國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並激發新的全球市場,實現全球化從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到包容性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的升級,會給美國帶來更多新機遇。

西方認為中國推廣“一帶一路”輸出模式,這是很大的誤解。中國模式也可稱為中國發展模式,是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結合,核心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既發揮好“看不見的手”,又發揮好“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創造和培育市場,最終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給那些市場經濟未充分發展起來的國家走工業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選擇,解決了市場失靈、市場失位、市場失真這些西方鼓吹的自由市場經濟所解決不了甚至不想解決的難題。比如,要致富,先修路。發展中國家自己沒錢修路,也無法從國際市場融資修路,無法實現工業化,陷入惡性循環。中國通過開發性金融提供貸款,通過資產抵押和開發區建設,幫助他們修路,中國企業長期經營,實現雙贏,這就是“一帶一路”的普遍做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讓七億人脫貧,占聯合國脫貧貢獻的七成以上,證明中國方案是有效的。脫貧致富、消除貧富差距尤其是沿海與內陸地區的貧富差距,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這就是“一帶一路”所要做的。

“一帶一路”提出才不到六年時間,前期工作中國多擔當了點,因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基建領域具有優勢,西方企業參與不多,顯得有些焦慮,這都可以理解。中國搞好八平一整,建設開發區,築巢引鳳,西方私人資本和私企一定紛至遝來,共同開發“一帶一路”大市場。中國第一次擔當提出這麼宏大的倡議,西方有些懷疑也屬正常,但是希望汲取美國政府的亞投行教訓,不要在懷疑中國意圖、能力、做法的觀望中,失去合作的機遇。

“一帶一路”是未來之路,只有參與才能影響其未來。美國是不會錯過未來的。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6月11日中國金融新聞網)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