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專訪:中國經濟再平衡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張濤
新華社記者高攀 鄧仙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張濤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鑒於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隨著時間推移和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必然會增加,而中國經濟再平衡也會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張濤在此間舉行的IMF與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人民幣加入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對IMF和全球經濟來說都是重要里程碑,對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來說也邁出了一大步。
張濤表示,短期內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可能會受到貿易、資本流動和匯率波動影響,但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毫無疑問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會隨著時間推移和市場化進程的推進而增加。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繼續採取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從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消費和服務驅動的政策框架,令中國經濟再平衡朝著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再平衡取得成功,人民幣國際化將水到渠成。
IMF近期發佈的資料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各經濟體央行持有的人民幣外匯儲備資產達2027.9億美元,占參與IMF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成員外儲資產的1.89%,創IMF自2016年10月報告人民幣儲備資產以來最高水準,表明人民幣的儲備貨幣地位正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
去年以來,中國宣佈了一系列金融開放措施,涉及外資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諸多領域,釋放出金融業開放提速的強烈信號。張濤認為,金融業開放不僅有利於讓中國金融市場變得更加現代化、效率提升,也有利於更好地利用中國較高水準的國內儲蓄。同時,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分享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紅利和在結構完整的大型經濟體中進行投資的機遇。
談到今年4月起中國債券被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張濤說,正如IMF近期發佈的新書《中國債券市場的未來》所指出的,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他表示,目前中國金融體系仍大體以銀行為主導、相對封閉,進一步發展債券市場需要強化改革,包括減少債券市場分割、提升透明度、向國外信用評級機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等。 對於全球經濟形勢,張濤說,受2018年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經濟擴張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失去增長動能,但在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轉向更具耐心的貨幣政策立場、金融條件較為寬鬆等有利因素支撐下,全球經濟有望在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反彈。
張濤認為,美聯儲近期轉向更加耐心和靈活的貨幣政策,全球市場風險偏好上升,不僅有利於新興市場資產價格上漲,新興市場的證券投資流入也有所恢復。他表示,許多新興經濟體和企業正利用更加有利的環境和寬鬆的金融條件發行新債。但他警告,當全球市場信心轉變、避險情緒上升時,一些脆弱性較高的新興經濟體可能更容易面臨融資問題。他建議政策制定者應重建財政緩衝、確保債務更加可持續,並採取措施增強金融體系的韌性。
談到IMF份額和治理改革,張濤說,目前IMF擁有約1萬億美元的總貸款能力,資金充足。他表示,IMF成員廣泛支持該機構擁有充足資源,以確保IMF在經濟衰退時可發揮全球金融後盾的作用,目前IMF正與其成員積極討論相關政策選項。IMF將繼續致力於份額和治理改革,更有效地反映成員在本組織中的代表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