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而言,他們最喜歡的消遣方式是試圖弄清楚中國官方經濟增長資料有多大水分。中國政府公佈的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為6.6%,按照中國的標準衡量,如此低的增長率足以引發對失業的擔憂。不過,這樣的經濟增長水準在任何其他主要經濟體都是值得慶賀的。
發生了什麼?
上周,四位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中國自2008年以來的實際年經濟增速比公佈的數字低約1.7個百分點。換句話說,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程度比官方公佈的情況大得多。這四位經濟專家分別是芝加哥大學的謝長泰(Chang-Tai Hsieh)、香港中文大學的宋錚、Wei Chen和Xilu Chen,他們對中國官方經濟資料進行了兩項重要測試。
研究顯示反腐行動或對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造成拖累
首先,四位經濟學家研究了各省上報的GDP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與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結果進行了比較。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著低於各省資料的總和,自2002年以來就存在這種現象。不過,國家統計局是否對地方官員上報的資料進行了充分修正?地方官員的升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在任地區的經濟表現。第二,四位經濟學家研究了GDP組成部分的替代性指標,並根據增值稅方面的資訊計算得出,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過於樂觀。
但原因何在?2008年發生了什麼?這四位經濟學家稱中國國家統計局從2008年開始顯著高估了GDP增長資料。2013年又發生了什麼?這一年中國各地生產總值的加總與國家統計局核算的GDP資料之間出現了特別大的誤差。
這些問題並不是這份報告的研究主題。不過,謝長泰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補充了一些對這些經濟資料的政治分析。在2008年全球經濟崩潰時,中國推出了一項規模龐大的開支和貸款計畫,避免了國內經濟出現嚴重滑坡局面。謝長泰說,當時的政治緊迫性以及國家統計局的壓力是,通過GDP增長資料來展示中國經濟的強勁實力。(舉例來說,中國公佈的2009年GDP增速為9.4%,這四位經濟學家稱實際增長率為8%。)
2013年,中國開始大規模的反腐行動。謝長泰、宋錚和清華大學的白重恩在一個月前發表的一份論文中指出,這場反腐風暴使得中國地方官員對簽署投資協議採取了謹小慎微的態度。
他們寫道,許多記錄顯示,這場反腐行動削弱了地方官員扶持當地企業的意願,這可能是因為之前他們扶持地方企業的主要動機是獲得經濟回報,也可能是因為擔心被指控收受好處。
這一分析與謝長泰最近這份有關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論文相吻合。報告的作者們發現,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統計到投資減少的情況。
謝長泰說,省長或省委書記的政治權力常常大過梳理經濟資料的國家統計局官員。他問道:“當國家統計局局長與上海或北京市委書記發生衝突時,會發生什麼?誰會佔據上風?”在中國,省長或省委書記的政績是以促進經濟增長和投資的能力來評判的。
來源:華爾街日報,譯者:Coral Zhong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