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復蘇提振亞洲地區,3月份亞洲工廠信心企穩。
受新訂單增加的推動,日本日經指數和IHS Markit 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2月份的48.9升至49.2。韓國PMI指數從2月份的47.2上升至3月份的48.8。但是,這些資料仍低於50,也就意味著經濟目前仍是收縮狀態。
中國周日公佈的官方PMI資料從2月份的49.2反彈至50.5——這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大增幅。財新傳媒和IHS Markit週一公佈的另一項民間PMI指數從2月份的49.9升至50.8。
新加坡Maybank Kim Eng Research的經濟學家Hak Bin Chua表示,受益於對中美貿易談判的樂觀情緒以及中國政府推出的刺激借貸和減稅刺激需求的措施,這種改善也提振了亞洲其他地區。
Chua表示,中國的刺激措施至少穩定了製造業活動。有跡象表明,對達成貿易協定的希望可能讓一些人重新樂觀起來,認為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達成協議可能有助於下半年製造業和出口的復蘇,但這取決於貿易談判的結果。
東南亞6大主要經濟體都視中國為其最大交易夥伴。自2019年初製造業信心受挫後,這些國家今年3月份得到了些許寬慰。
印尼的PMI指數從2月份的50.1上升至3月份的51.2。泰國的PMI指數從2月份的49.9上升至3月份的50.3,重回擴張區域。越南的PMI指數也有回升。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PMI指數微跌。
需求改善
紐約金融服務企業Medley global Advisors負責全球宏觀戰略的總經理Ben Emons表示,新訂單數明顯上升,表明需求正在改善。
Emons在郵件中寫道,“這是全球經濟貿易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前瞻性指標。儘管目前仍處於低迷水準,但全球新訂單指數正在走高”。
不過,其他地方仍需保持謹慎。日本大型製造商的信心出現6年來最大跌幅。與此同時,今年3月,韓國出口量連續第四個月下滑,發貨量同比下跌8.2%。
春節因素
經濟學家警告稱,中國每年的春節假期(今年春節在2月份)通常會影響到該地區的經濟資料。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Priyanka Kishore在報告中表示,中國需求持續下滑(預計今年上半年還將持續下滑)可能會對該地區的出口造成壓力,並在短期內限制經濟活動。
製造業的持續好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之間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的結果。雙方政府都表示已取得進展,但也警告稱關鍵癥結仍然存在。
友邦保險投資管理證券研究區域主管Corrine Png表示,“最大的未知因素其實是中美貿易談判結果。拖延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有太多的阻礙”。
來源:彭博,譯者:Jennifer Lu
最新評論